影響台積電決策的重要因素..美國政府企圖振興晶片製造業 起步卻緩慢

產業動態

美國政客高談闊論要讓美國半導體再次偉大,但事實證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亞洲時報》報導,從2019年第3季到2021年第1季,因為受到美國制裁,華為在全球智慧手機市場的佔有率18%大降到4%,想必這讓華府感到高興。

華為雖敗退,但其他中國品牌手機廠快速崛起。在2021年第2季,全球排名前5的智慧手機廠商分別是三星(19%)、小米(17%)、蘋果(14%)、OPPO(10%)和Vivo(10%)。其中3家中國公司的市場佔有率合計為37%。

華為倒下,換3家中國手機廠瓜分市場

小米首次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2大手機廠,美國彷彿與中國玩打地鼠遊戲:打掉1個,彈出3個。但小米、OPPO、vivo都採用高通處理器,高通設計通訊IC,交給台灣台積電或南韓三星代工生產。

7月28日,在電話法說會上,高通財務長Akash Palkhiwala 表示,「比起我們先前對中國和印度展望的預期,我們確實看到第二季有些疲軟,我們確實看到低階手機需求較弱。」

換句話說,由於其他中國品牌手機廠從華為手中搶走訂單和市場,高通在中國的業績非常好。但是,美國不是擔憂中國獲得這些先進晶片嗎?中國製造的5G智慧手機難道不會對美國的國家安全和生活方式造成威脅嗎?

另外,《日經新聞》進行一項調查發現,2020年蘋果200強供應商中,有51家中國廠商,48家台灣廠商,34家日本企業,32家美國企業,還有有21家蘋果供應商位於越南,但其中7家是中國人控股。

位於中國、越南、泰國和印度的蘋果供應商數量正在增長,而位於台灣、日本和美國的供應商數量正在下降。

中國、越南、泰國和印度的蘋果供應商數量增長

美國對中國的鷹派人士不希望看到以上趨勢,但考慮到中國工資和其他成本結構相對較低,上述現象不足為奇。

今年6月2 日,一位蘋果供應鏈經理告訴《日經亞洲》:「大多數中國供應商的做法非常相似。他們願意接受其他供應商不願接手的低利潤業務。通過這種方式,他們與蘋果公司的合作可以逐步升級,然後在下次可以標到更多業務。」

與此同時,第二季,日本最大的半導體設備製造商東京威力科創在中國的銷售額佔整體營收的35%,而美國僅占10%。

同一時期,東京威力科創的美國對手LAM Research 在中國的銷售額佔整體營收的37%,而美國僅占5%。即使是荷蘭的ASML生產先進的EUV光刻機,美國政府急於不讓中國人掌握這些設備,其銷售額的17%仍由中國貢獻,而在美國僅占整體營收的6%。

半導體設備商的大客戶為台、韓、中

與往常一樣,南韓跟台灣是ASML的主力市場,分別佔第二季整體營收的39%和36%。

一年多來,美國政界人士、評論員和產業高管興高采烈討論如何扭轉美國半導體生產下滑的趨勢,但他們真正需要的是「少說多做」。

2020年9月,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發表報告稱,本土半導體製造業必須強大,這對美國的經濟競爭力、國家安全和供應鏈彈性至關重要。

近幾十年來,美國境內的半導體製造業在全球占比大幅下降,主要是因為中國政府對半導體產業提供大量補貼和獎勵措施,而美國沒有。

為了加強國家安全,將大量晶片製造吸引到美國,並創造數萬個就業機會,聯邦政府需要為半導體製造提供強有力的激勵措施。

美國政府發放補貼速度緩慢

憑藉聯邦政府投資的500億美元,美國預計未來將搶佔全球約1/4的新產能,若政府沒有補貼,這一比例將僅為6%。

然而,今年 8月24日全球半導體設備和材料行業協會 (SEMI)發表一篇文章稱,國會9月份首要任務之一應該是資助美國晶片業的CHIPS法案,今年稍早,該法案編列在2021年度國防授權法案 (NDAA)裡面。

「4 月,白宮供應鏈報告呼籲提供520億美元的半導體激勵措施和研究資金。6月,參議院通過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USICA),其中包括390億美元的緊急撥款,用於資助商務部的激勵補助計劃,120億美元用於半導體研究計劃,20 億美元用於美國國防 CHIPS基金。但是,眾議院尚未採取行動,這些計劃資金仍沒有到位。」SEMI文章指出。

此外,SEMI 強烈支持並鼓勵國會通過《促進美國製造半導體(FABS)法案》。該立法將為生產半導體和半導體工具的設備和工廠,帶來永久且有效可退還的25%稅賦減免。

外國補貼和稅收減免是急於「公平競爭」的美國政客的主要抱怨主題,那麼現在為什麼要推遲補貼晶片業呢?現在美軍已經離開阿富汗,也許他們會回去工作,但目前不清楚美國企業和金融利益是否可以凌駕政客之上。

補貼影響台積電決策的重要因素

前總統川普成功遊說台積電赴美建造先進的晶圓廠,製造美國軍用半導體。拜登政府延續這一政策,台積電6月宣布,美國的補貼方案已說服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開始動工建設新廠。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接受彭博訪問時表示:「補貼確實是影響台積電決策的重要因素,我們的要求是州政府和聯邦政府共同彌補美國和台灣之間的成本差距」。

然而,美國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商英特爾不喜歡這樣。在 6 月 24 日在《Politico》發表的題為「不僅僅是製造:晶片生產投資必須支持美國的優先事項」的文章中,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寫道:

「聯邦政府應該投資美國境內的知識產權和產能。它應該將美國稅收投資於總部設在美國並在境內擁有最重要資產(包括專利和人員)的公司。」

英特爾:聯邦政府應投資美國本土半導體廠商

「爭奪美國補貼的外國晶片製造商應把他們寶貴的知識產權留在美國國,確保最有利可圖和最尖端的製造業留在美國境內。」基辛格還建議。

蓋爾辛格說的有道理。台積電計劃2024年在亞利桑那州5奈米晶圓廠開始量產,但是在2022 年底,台灣晶圓廠的最先進製程技術從5奈米轉向3奈米。

最重要的是,在7月下旬,台灣政府批准台積電在台灣建造一家使用2奈米技術的新工廠。預計將於2023年風險試產。

與此同時,英特爾和蘋果已經簽約成為台積電3奈米技術的首批用戶,但英特爾仍在研發7奈米。

台積電製程技術領先英特爾兩代

所以,在微型化方面,台積電大約領先英特爾兩代,並且快速領先。

在「英特爾加速」(Intel Accelerated,)的旗幟下,基辛格正在努力追趕,希望縮小與台積電的差距。3月23日,英特爾宣布將2021 年的資本支出預算從140億美元追加到200 億美元,以升級和擴大產能。

金融市場反應卻欠佳。4 月9日,英特爾股價升至68.49美元的今年新高,但自那以後,到8 月31日,股價下跌21%,來到54.09美元。

美國政府顯然希望美國半導體公司擴大產能,英特爾高層也希望這樣做,但華爾街對這個想法不買單,因為外包給台積電的利潤更大。

超微(AMD)就是負責設計晶片,然後把晶片交給台積電生產,結果超微持續搶奪英特爾電腦和伺服器處理器的市佔,超微業績和股價蒸蒸日上。

超微今年第3季毛利率上看48%,本季營收預期增至41億美元,年增46%,超微股價今年來上漲19.2%,來到109.99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