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的絕望之歌:建立民族認同的時間太短 而戰爭太長

國際

本文作者為: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凱洛格管理學院(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教授Nancy Qian,她也是該校「中國實驗室」及「中國經濟實驗室」的創始主任

美國自阿富汗撤軍引起全球注意,那些遭美國及其盟友留在阿國的人陷入混亂、痛苦和悲傷,同樣激起強烈批評。20年來的戰爭,數萬人付出生命、投資高達2兆美元,竟不足以重建一個新的阿富汗,這似乎令人感到難以置信。

許多人互相指責,也有很多人被指是這場西方崩潰的罪魁禍首,但他們並不願觸及最根本的問題:阿富汗缺乏普遍的民族認同,而由美國領導的西方聯盟對建立這樣的認同缺乏自信。

民族認同,是建立正常國家的第一步

所有能正常運作的國家,都具有某種程度的普遍民族認同感。這種認同感,通常依據宗教、語言或族群(ethnic)劃分,這種界線有時正是為了建立國家(nation-building)而創造。

例如,19世紀普魯士人創造了日爾曼民族的認同感,並推廣至他們不斷擴大的疆域。新德語(new German)雖與古老的高地德語(high German)相關,但在普魯士人試圖建立一個新德意志民族(German nation)之前,新德語並不真正存在。18、19世紀法國義大利建國也分別遵循了類似路線。

民族認同雖是有機發展,往往也得靠政府以基本國民教育為中心,積極推行政策加以培養。這是因為學校可以影響年輕人和易受影響的群體,用共同語言教導他們,教授共同的歷史、鼓勵建立共同的文化氛圍。

18、19世紀的美國領導人認為,公立學校將有助融合來自世界各國的移民,並讓他們認同自己是美國人。前美國總統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和教育改革派人士曼恩(Horace Mann)認為,在建立公民共同價值觀、實踐團結方面, 學校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打造民族認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建立公立學校、設計課程、培訓教師都需要時間,之後還得花費多年教育兒童,甚至還必須經過長久等待,才能讓民族認同在社會發揮領導作用。美國也是經過好幾代人才塑造出足夠的團結感,得以在解決國內政治分歧的同時,避免武裝衝突爆發。即便如此,純英語授課也是直到1930年代才成為美國小學的教學標準。

而近年沒有其他國家,比阿富汗更需要某種共同的身分認同。

語言教育,是塑造民族認同的第一步

阿國官方承認的民族高達14個,廣義而言這些人生活在四個不同的地理區域,並使用40到59種母語。2001年當美國領導的聯軍攻入阿富汗,該國早已被內戰分裂了數十年之久,甚至是好幾個世紀,這段歷史導致阿國內部更難建立信任和合作。

一直到西方撤軍,阿國也沒能建立起普遍的身份認同。該國永無止盡的內戰和近來的事件表明,美國20年佔領並未改變其因種族和語言等因素,而導致的政治分歧。

儘管美國投入大量資金和精力以提高整體教育水準,阿國的學校課程依舊沒有統一。儘管達利語(Dari)和普什圖語(Pashto)在阿國並行不悖,平面和廣播媒體也同時使用這兩種語言,許多阿富汗人仍只能說其中一種語言,甚至兩種都不會。

美國及其西方盟友不僅未能積極促進阿國建構普遍的民族認同,甚至刻意迴避任何可能招致「缺乏文化敏感度」(cultural insensitivity)批評的行動和措辭。考慮到西方國家在歷史上,常於國內外大力推行文化同化(cultural assimilation)和消滅政策(eradication policies),他們會有這樣的憂慮並非毫無道理。

然而,民族認同不必然具有歧視性,建立這種認同感也不是非得採取強制手段。瑞士等歐洲國家的經驗表明,以多種語言打造共同的民族認同完全是有可能的,關鍵在於讓所有學生都學會這幾種語言,如此一來語言就不會成為一種分裂因素。同樣地,一個國家的共同歷史,可以包括所有曾生活在那裡的人。

此外,相關教育政策也能以相當溫和的手段落實。沒有必要像19、20世紀初的美國加拿大澳洲,強迫少數民族的兒童住在寄宿學校,重蹈過去可怕的覆轍。大量證據顯示,金錢和實物獎勵能顯著提升發展中國家的入學率。

建立認同的時間太短,而戰爭太長

這類政策的困難之處,部分在於其所需的執行時間十分漫長。首先,各國必須招募足夠數量的教師,能夠以多種語言教授統一課程。即便是美國,1920年代許多學校仍以移民的母語授課,因為這也是教師本身所說的語言。

此外,即使第二代在第一代教導下,成為一個更具民族團結意識的世代,並在成年後參與該國的政治和經濟生活,其對民族認同的影響至少也要40年甚至更久才會出現──而美國及其盟友從來沒打算在阿富汗待這麼久。

20年對一場戰爭而言太過漫長,然而對於建設穩定的民族認同,卻又太過短暫。

因此,西方辜負了阿國民眾的期待並不令人意外,因為西方從來不願以有意義的方式促進該國民族團結。因此一旦美國撤軍,阿國就像以前一樣四分五裂,只能在專制政府和內戰之間做出痛苦的選擇。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校稿潤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