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ta來襲校園如何預防?詹長權: 維持「室內1小時4–6次換氣率」減少病毒傳播

新冠肺炎

開學不到一週,新北市幼兒園就爆發群聚感染,且疫情持續延燒,使得雙北許多幼兒園、國小直接宣布預防性停課,Delta病毒正式進入到社區。

「幼兒感染對家庭、國家和社會都有很大的影響。」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在「幼兒園新冠病毒之Q&A台大醫院視訊線上記者會」中先指出。

究竟兒童新冠肺炎感染有什麼症狀?兒童染疫後容易重症嗎?幼兒園或學校該如何預防兒童感染新冠肺炎?

兒童不容易重症!「但1歲以下要小心」

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先提到,「兒童不太容易重症,但1歲以下的話要小心。」

他表示,在年齡較小(小於1歲)或有潛在疾病(如免疫低下、糖尿病、癌症、先天性心臟病、器官移植)之兒童,較容易產生重症,兒童之重症以併發肺炎居多,故血氧濃度、呼吸型態及速率是觀察重點。

另外極少數兒童(約萬分之3)感染新冠病毒後2-6週,可能發生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這是一種全身性的發炎反應,類似川崎氏症,會出現高燒、皮疹、草莓舌和結膜炎,以及胃腸道症狀,如嘔吐、腹瀉和腹痛等,更可能進展到心臟衰竭或休克。」黃立民表示,雖然發生率在東方人較低,但可能因病情急遽變化需在加護病房進行照護,故仍須注意。

台大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教授張鑾英也指出,「研究統計發現,0-9歲的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後,大約46%發燒、37%咳嗽,其餘流鼻水、腹瀉、喉嚨痛、頭痛等所佔比例大約10%。」至於10-19歲青少年,發燒及咳嗽比例與年幼兒童類似,唯頭痛、肌肉痠痛比例有30-40%,而成人新冠肺炎可能出現的嗅味覺異常,在兒童中出現比例則不到10%。

兒童染新冠輕症的5個原因

為何兒童感染新冠主要只會輕症?黃立民指出,刊登在《PNAS》(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中提到5個兒童輕症的原因:

1. 兒童上呼吸道常會有其他冠狀病毒躲在那裡感染,冠狀病毒常是兒童感染來源。

2. 兒童的受體比較少。

3. 兒童免疫反應比較偏過敏(稱Th2),成年人比較偏Th1。

4. 兒童會有一些嗜中性球出現,嗜中性球是一個過敏反應,過敏反應對於新冠肺炎反而是好的。

5. 兒童細胞激素比成年人少,反應沒有那麼激烈。

黃立民表示,老子說的「柔弱勝剛強」在兒童染疫這件事情上得到充分的驗證。他也提到,兒童感染新冠肺炎症狀較輕微,與一般感冒症狀類似,無特異性。

黃立民指出,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嚴重程度沒有成人大,但1歲以下的小孩仍要注意。(圖片來源/黃立民醫師提供)

兒科醫:老師、家人都打疫苗預防傳給小孩

張鑾英也提到,幼兒園或是學校人群密集,是新冠肺炎容易爆發群聚感染之處,建議下列預防策略:

1. 防護策略:老師和家人都打疫苗預防傳給小孩。

2. 勤洗手:接觸他人前、接觸他人後、咳嗽、擤完鼻涕或上完洗手間後、吃東西前、要碰觸自己的眼、口、鼻前要洗手,以預防接觸傳染。

3. 師生戴口罩,預防飛沫傳染。

4. 小班教學、每日監測症狀、生病不上班上課、避免班際交流、開放空間教學等非藥物介入措施能有效降低疾病傳播。

張鑾英提醒,兒童大都被家人或老師傳染,再傳染給家人或其他小孩或老師。「如家中有高風險族群要特別小心,及早施打疫苗以預防相互傳染。」黃立民也提到,兒童罹患新冠肺炎症狀雖較不嚴重,但仍具有傳染力,可能成為潛在的傳染源,「所以要與家中長者或是有慢性病者維持距離,避免接觸或是飛沫傳播,父母或是直接照顧者及老師也要維持手部衛生。」

張鑾英(右)提醒,兒童大都被家人或老師傳染,再傳染給家人或其他小孩或老師,因此週邊接觸者都要特別注意。(圖片來源/台大醫院提供)

年紀越輕無症狀越多!詹長權:只靠症狀篩檢還不夠

除了認識兒童感染新冠肺炎的症狀外,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詹長權也提到,「年紀越輕無症狀的可能越多,只靠症狀來篩檢是不夠的,必須要有比較主動的篩檢,來發現沒有症狀的大人是否會把病毒帶到學校去。」

詹長權表示,對小孩比較難做篩檢,「尤其是越小的時候,所以必須提供比較安全健康的環境提供給小孩。」他提到,這一年來國內在疫情感染控制上最缺乏的部分是忽略新冠病毒可以透過空氣傳播的路徑。

「這點一直沒有在中央跟地方的防疫思維裡,其實粒徑小於5微米(經過說話、唱歌、呼吸和咳嗽時所呼出的飛沫和呼吸道顆粒)就可以在空氣中存留很久,通風是我們這一階段不管是托兒所、幼稚園、學校、辦公室,都必須要去改善的。」詹長權強調。

維持「室內1小時4-6次換氣率」減少病毒傳播

至於要怎麼去改善?

詹長權提到,「目前的指引是要讓最大量的空氣進來稀釋室內的空氣,這樣才能讓室內的空氣趨近於室外的空氣,我們就可以像在室外的環境生活。」

不過他也提到這不容易做到,因為室內常需要冷氣等等,「所以現在國外有一個指引,最好維持1個小時4-6次換氣率,這樣換氣率的結果會讓我們減少病毒在空氣中的濃度,達到9成以上的削減,過空氣傳播的風險就可能下降。」

他進一步指出,因應這樣的做法可以有一些監控,「目前室外空氣約有400ppm的二氧化碳,我們可以好好監測工作場所或托兒所,如果可以維持室內在有人的環境中小於800ppm,新冠肺炎的感染風險就會下降,如果大於800ppm甚至大於1000ppm,若是有無症狀感染者在該環境,透過呼吸、說話、唱歌、打噴嚏,這樣染疫風險就會很高。」詹長權也提到,如果環境的相對濕度可以維持在40-60%之間,比較能對抗病毒。

詹長權指出,室內維持1個小時4-6次換氣率,可以減少病毒在空氣中的濃度,達到9成以上的削減。(圖片來源/pixabay)

不只要清消!室內環境通風「3大重點」

實用上室內環境要怎麼做到通風?詹長權建議:

1. 不管有無開冷氣,有窗戶的地方就要開,讓外氣進到室內,可以開風扇增加對流

2. 可看環境大小搭配空氣清淨機

3. 老師的講堂最好是下風區,風要吹向老師而非學生

通風改善對於感染控制的效益,詹長權舉例,「面積4坪、天花板高3公尺、氣流混合普通的一個空間,如果只有每小時4次的通風換氣率(4 ACH)的話,估計該空間氣膠濃度減少99%的等待時間超過5小時;如果藉由改善中央空調、裝排氣風扇、或裝置室內空氣清淨機來讓通風換氣率增加到每小時12次(12 ACH)的話,估計該空間內氣膠濃度減少99% 的等待時間可以減少到僅1小時。」

他也提到,新冠病毒可以在多孔的表面上沉積後存活約24小時,但是在堅硬、有光澤或塑料表面沉積後存活長達72小時。「勤洗手和通過頻繁清潔、消毒、使用自動或非接觸式替代品(例如自動門)可以減少設備表面上的病毒汙染,進而達到降低接觸污染物傳播新冠肺炎的風險。」詹長權強調,清消頻率拉高,不要併班、班與班之間不要接觸、同一班級使用的玩具等等不要混用,就能減少接觸風險。

最後,詹長權也提到,這一週以來美國佛羅里達州或是南部幾州,兒科照護已經快要滿檔,而國內也一直拘泥在個案數量上,要開始建立不可能有零風險、零確診的觀念,「要知道如何正確與病毒相處共存,讓每個科別、醫院,不會因為要照顧的病人量過多而產生困擾。這也是提供給接下來一些幼兒園或學校,如果要重新開課後,不要只是清消,而是改善通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