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人稱羨到眾人獵巫!英媒:機組員成台灣「清零」下的疫情代罪羔羊

新冠疫情

上週接連3名長榮機師發生突破性感染,連其中一名機師的兒子也確診,為了嚴防Delta變種病毒,機組人員防檢疫加嚴措施也提前在3日上路,即不論是否完整接種疫苗,長程航班機組員入境皆須進行5天或7天的隔離檢疫並搭配加強自主健康管理。

所幸長榮機師突破性感染事件,匡列接觸者二採結果均為陰性,也讓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鬆口氣表示,算是控制住了。不過,每當發生機組員染疫,機組員總成為眾人討論焦點,甚至部分人士會將他們汙名化,外媒也注意到此現象,並稱機組員受到「清零戰略」的間接傷害,成為台灣疫情的代罪羔羊。

隔離輪迴與社會壓力讓機組員身心俱疲

英國《每日電訊報》指出,飛行員在台灣原本是人人稱羨的職業,但現在也因為工作性質被社會唾棄。

疫情肆虐亞洲,指揮中心為了阻絕Delta變種病毒,緊縮對機組員的規定,包括機組員在外站住宿期間不得離開房間,他們的房卡都被監控,以確保他們在返國前不會離開房間。

返國後,完整接種的機組員必須在旅館或公司宿舍隔離檢疫5天,然後是9天的加強自主健康管理,這段時間,他們必須避開公共場所,包括醫院、商場、遊樂園、餐廳等,這也讓正常的家庭生活變得不可能。

然而,連續的隔離與社會氛圍,不少機組員憂心這將對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傷害,甚至恐危害飛行安全。

獵巫氛圍瀰漫,機組員受歧視

「我們盡量不讓一個人獨自待在駕駛艙內」,一名飛行員告訴《每日電訊報》,報導中提及2015年德國漢莎旗下的最大廉航「日耳曼之翼空難事件」,造成機上150人全數罹難,調查報告指出,這起墜機事件是副駕駛魯比茲(Andreas Lubitz)蓄意墜機的悲劇,該員長期患有嚴重的憂鬱症。

後來多國航空也實施新規定,要求客機在航行時得時刻有兩名獲授權人員在駕駛艙內。

《每日電訊報》採訪多名台灣與外籍機組員,機組員認為,自去年12月起,台灣爆發3起群聚與機組員有關,都讓他們成為代罪羔羊。

社會對機組員的歧視日益嚴重,包括他們的孩子被要求不要到校,醫療院所也會拒絕治療他們,甚至有一機組員透露,他的同事因無法入院而疑似骨折數月。

許多過去為自己工作感到自豪的人也不再敢承認自己的職業,另一名機組員說,「人們認為機組員是兇手,因為我們把病毒帶回來」,他說社會瀰漫獵巫的氛圍,網路上的仇恨和欺凌不斷加劇,甚至有人留言要空服員去死。

機組員與家人飽受「清零戰略」的間接傷害

《每日電訊報》指出,台灣的防疫成功受到全球擁護,也增加了政府的政治壓力,要滿足公眾的高度期望並消除對嚴重爆發的恐懼,但大多數人仍未接種疫苗,與此同時,機組員與他們的家人正在飽受「清零戰略」的間接傷害。

以去年12月長榮紐籍機師染疫案為例,此群聚共4人感染,打破當時台灣連續253天本土零確診紀錄,輿論開始攻擊機組員,他們被描述成一群有特權的違規者。

一名機師的妻子就說,「他們(機組員)在防止病毒傳播上做得很棒,但不幸的是,人們把一兩次失誤視為失敗,而不是把成千上萬次的安全飛行視為成功。」

尤其今年5月爆發的華航諾富特群聚案,又燃起公眾的憤怒,「最糟糕的就是媒體不斷追殺,不論你讀到哪都是『機組員』」另一位機組員的配偶說。

機組員的心理問題不只台灣有

其實疫情下機組員的心理健康問題不是只在台灣發生,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在去年8月對2千多位機組員進行調查,發現在大流行期間,他們比一般人更要焦慮與抑鬱。

而該研究的主要調查員表示,航空文化讓他們無法公開談論他們遭受的問題、收入損失以及獲得其他人的支持。

民航局則告訴《每日電訊報》,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有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他們正在找一個更好的方法來平衡機組員的健康與台灣的出口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