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舞裡的部落故事 尋回泰雅傳唱音符

文化

成立於2008年的泰雅原舞工坊,是臺中市和平區立案的演藝團隊,在創辦人暨團長黃雅玲(Tapas Rakis)帶領下,以「樂、舞、劇」形式重新詮釋取材自泰雅傳統文化的故事。每一次站上舞臺演出,除了向觀眾傳遞泰雅文化的豐美和力量外,也是凝聚部落族人意識的傳承之行。

事實上,他們的演出足跡不只已踏遍臺灣這座島嶼,更將原民藝術文化發揚至海外各地,包括英國、加拿大、保加利亞、日本、紐西蘭等國家。並於2017、2018兩年獲選為臺中市傑出演藝團隊。

採集泰雅古謠的工作由黃雅玲、陳雅綺,與古謠提供者高清賢、林淑娥一同完成。

長年致力推動泰雅文化傳承的黃雅玲,在2019年時與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合作,展開採集和收錄面臨失傳危機泰雅古謠的計劃。透過田野調查和實地訪談方式,將收集到的10首古謠翻譯成中文,並釐清創作背景和歌詞意義,使成果不僅是保存文化記憶的載體,同時也作為有系統性的傳承教材。多年來,黃雅玲積極耕耘文化傳承領域,但最初契機,源自她對隔代教養問題的關注。

陽春舞蹈教室的功能不陽春

位於泰雅族部落和平區的和平國中及國小,長期以來以推動傳統樂舞為發展特色。出身於泰雅族發源地南投縣仁愛鄉瑞岩部落的黃雅玲表示,「從小我就看著外婆她們跳,所以泰雅族傳統舞蹈自然是很熟悉的。加上自己也喜歡跳,所以當學校舞蹈隊社團詢問是否有意願擔任指導老師時,便答應了。」也是在學校教舞過程中,她發現不少學生的家庭因隔代教養或弱勢家庭緣故,小朋友課後常在外遊蕩。

泰雅原舞工坊在臺中 兒童藝術節中特別帶 來專為小朋友設計的 演出內容。

育有3個孩子的黃雅玲想著,希望能為部落孩子們做些什麼。於是便邀請這些學生們到家中,在督促他們的課業之餘,也練習傳統樂舞。雖然設備陽春的練舞室是以僅放了兩面鏡子的客廳充數,但對部落孩子們來說,卻是一個能讓他們投注熱情、培養興趣的才藝空間。後來,黃雅玲帶領孩子練舞一事傳開,邀約紛沓而至。為了讓傳承和推廣泰雅樂舞文化這條路走得更遠,她在2008年時成立泰雅原舞工坊,期望能以透過歌聲和舞蹈將自己的文化記錄下來。

不作嘉年華式的表演團體

「我希望舞團成立不是為了娛樂性質而生,也不想成為嘉年華式的表演團體,而是真正能為文化傳承而存在。」為了充實自身舞蹈的專業性,原本僅是高中學歷的黃雅玲,先是到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系進修。於2015年時,她以《泰雅族生命禮俗與舞蹈之關係研究—以泰雅族口簧舞為例》作為論文題目,深入探討泰雅族口簧琴與舞蹈間的關聯性,順利取得舞蹈系研究所碩士學位。

泰雅原舞工坊獲得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傑出演藝團隊肯定。

此外,為了完整詮釋泰雅文化過往的故事與習俗,黃雅玲融合傳統樂舞和現代編劇手法,以歌舞劇形式呈現泰雅族人與自然萬物的關係。不僅如此,她與「臺灣部落尋奇」製作人兼主持人根誌優合作,由他來編寫劇本。黃雅玲說,根誌優導演過去製作節目時,曾採訪和收集無數關於泰雅族文化的種種,以此為基礎進行劇本編寫。像是創團10週年時,他們推出長達70分鐘的歌舞劇《祭‧GAGA搶婚》,正是描述現已不復存的「搶婚」習俗。藉由歌舞劇方式呈現,不只讓觀眾對泰雅文化有更深一層認識,也讓下一代泰雅族人延續記憶。

成果發表會現場特別安排泰雅古謠吟唱,讓與會來賓大飽耳福 聽見珍貴的原住民文化藝術。

重新傳唱教導生活態度的古謠

談及「臺中學—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黃雅玲感嘆地表示,「在田野調查和深入訪談過程,發現記錄和保存進度,趕不上老人家的離開。」她接著補充道,這次計畫中所採集的10首泰雅古謠,具有旋律和歌詞好記且容易朗朗上口的特色。因此,過去在部落間有很高的傳唱度。只是隨著耆老們的凋零,這些古謠漸漸地被族人淡忘。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2020年12月26日特別選在歷史建築林懋陽故居舉辦「109年臺中學成果展覽暨泰雅古謠成果發表會」,邀請《傳唱泰雅古謠.田野文史傳承計畫》執行編輯黃雅玲、陳雅綺,與古謠提供者高清賢、林淑娥與芽檬文物工作坊,分享田野調查的精采成果,也讓日漸消失的泰雅古謠再次呈現在世人面前。

黃雅玲成立泰雅原舞工坊的契機其實是對部落教育問題的關注。

關於泰雅原舞工坊的下一步,黃雅玲指出,她們在和平區南勢里正規劃一塊區域搭建泰雅族的家屋、穀倉、瞭望臺等傳統建築,建立一個微型部落讓人們走入山區。她期許,山林和文化體驗不是走馬看花的觀光行程,而是引導人們以有誠意、尊重的態度來深入感受。正如泰雅古謠歌詞中所傳唱的,是先人留下教導生活的古訓、傳統習俗和祝福勉勵,而黃雅玲想做的,正是把泰雅族象徵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GAGA」精神,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

本文轉載自《文化臺中》,非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