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危機迫在眉睫 全球9成穀物貿易掌握在4家企業手中

環境議題

本文作者為:瑞士MAVA基金會(MAVA Foundation)旗下「為生物多樣性融資倡議」(Finance for Biodiversity Initiative)主席謝孟哲(Simon Zadek)

當前的全球糧食系統,已經難以維繫。

儘管全球糧食系統每年價值約為8兆美元(單位下同),其負面影響所耗損的價值更高達12兆,而該系統的矛盾之處還不僅止於此。在全球尺度下,糧食系統既受破壞性天候、高溫等氣候變遷衝擊,同時又在很大程度上,因排放溫室氣體、破壞生物多樣性而助長了氣候變遷。糧食系統雖提供數百萬工作機會,這些工作卻往往薪資低廉、勞動條件惡劣。更嚴重的是,該系統無法實現其最終目標,即供給所有人可負擔又健康的食物。

無土農業是未來趨勢

事實上,全球糧食系統從根本上就行不通,因此改革成為唯一出路。然而推行必要的激進改革,建立一個能為全球人口製造營養食品的包容、永續產業模式,短期內可能帶來毀滅性的後果。如果我們採取了錯誤方式,將實際的生產成本納入糧食系統,恐導致大規模破產、農村大量失業、推高物價並加劇貧困。

儘管如此,如何以最佳途徑快速、公平、安全地過渡至一個永續的全球糧食系統,向全人類提供可負擔又健康的食品,依然是引起激辯的焦點。這點正反映在9月即將於聯合國大會登場的「聯合國糧食系統峰會」,會上往往充滿激烈但毫無建樹的討論。

從生產角度看,提倡再生農業(regenerative farming)的人強烈反對在實驗室培養「替代蛋白質」、垂直農業等新一代「無土」的糧食生產方式。然而,迅速擴大再生農業的規模面臨嚴峻挑戰。無土系統能大幅降低碳足跡和用水量,對生物多樣性衝擊較小,而且有望在短時間內大量提供便宜健康的食物,該系統必然成為解決方案的關鍵

由於大幅縮減碳足跡和用水量、盡可能避免影響生物多樣性及有可能快速、大規模提供廉價、健康食品,無土系統必然成為解決方案重要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金融在糧食轉型上所扮演的角色,同樣引起爭論。

4家農業企業高佔全球穀物貿易9成

少數私人機構的影響力過大,其決策甚至足以影響整個全球糧食系統,這樣的抱怨確有其道理。農業金融化──驅使人們盡可能提高風險調整後的報酬率──正在全球糧食系統擴張,同時市場集中(market concentration)的現象也愈加普遍。舉例而言,10家公司控制了全球一半的種子市場,4家農業企業就佔全球穀物貿易9成,65%的可耕地掌握在1%的農業企業手中。

農業金融化使報酬分配更加不均,壓縮了小農和當地社群的收入,此外它有助現行大規模農─商業模式,導致可負擔的健康食品供給不足,高鹽、高糖、高脂、及高碳水化合物食品卻過度供應。尤有甚者,農業金融化使企業更容易進行遊說,將公衛成本外部化,維持不當的農業補貼,並確保用於保護自然與氣候的成本不會折損其利潤。

然而,全球糧食系統轉型勢必需要私人企業注資。因此我們必須充分利用退休基金、銀行、私募基金等代表我們集體管理的大量金融資源,同時降低農業金融化的風險。

「為生物多樣性融資倡議」與糧食系統經濟委員會近期合撰的報告《讓金融為糧食服務:資助邁向永續糧食系統的過渡期》,指出全球金融能在這場必要的轉型中扮演何種角色。該報告闡述,有4種金融工具可用於塑造未來的糧食系統。

吃得更健康永續,有益糧食安全

首先,在股東和公民社會推動下,金融政策和監管機制必須讓投資者將自然和氣候成本納入其財務決策中。這樣的改變能使骯髒資產(dirty assets)陷入停滯、加快環境友善投資,同時促使業者轉向生產更有營養價值的食品。

其次,包括公私合作在內,我們應該採取各種金融創新措施,加速投資採用氣候、環境友善農法的健康食品,從而降低成本。所謂創新,可包含「電力收購制度」(feed-in Tariff)等可視情擴張的措施,該制度在促進再生能源投資上發揮了顯著作用。

第三,我們必須利用政策和公共財政保護、再培訓那些在轉型過程中,生計受到衝擊的人。該目標應該訂於提供技術、技能發展和資本,讓他們能擁有並營運可營利的再生農業和無土農業,生產食品

最後,我們尤其應該善用數位力量,創造賦權(empower)民眾的機會。身為消費者,民眾能透過採取具永續性的飲食習慣,發揮他們的影響力;而作為投資者、納稅人和繳納勞退的公民,他們可以要求政府和企業善用他們的金錢。

我們必須過渡至更永續包容的全球糧食系統,若是繼續延宕,恐將危及糧食安全、損害民眾生計,同時妨礙我們實現其他環境目標。我們不僅得克服來自既得利益者的阻力,還必須說服那些想要保護弱勢群體的人。重建全球金融並利用其相關收益,是盡快展開一個永續且公平的轉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校稿潤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