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兒比一般兒童更易染Covid–19...能打疫苗嗎?小兒醫給「4點建議」

新冠疫情

全球新冠疫情持續大流行,而這波疫情中,從近期台灣新北幼兒園群聚、福建省爆發本土疫情,都發現兒童成為主要感染族群。雖兒童相較於成人感染率較低、嚴重度較輕,但近期英國和美國也紛紛出現與新冠病毒有關的罕見兒童炎症綜合症病例,引起醫學界關注。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小兒腫瘤內科醫師陳榮隆指出,傳統的嚴重呼吸道病毒如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或呼吸道合體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比較容易對年齡兩端的族群 (老人家或兒童) 發動致命攻擊,「所以對於呼吸道病毒的侵襲,兒童防治往往是重點所在。」

在新冠疫情下,兒童甚至是重症兒童該如何面對?

重症兒童比一般兒童更易染疫

陳榮隆先解釋,SARS-CoV-2病毒感染導致的COVID-19疾病,自2019年出現後已席捲全球,新的變種不斷出現,由《Nature》雜誌今年9月9日的圖表可見,兒童確診已漸漸由2020年中的13.4%升至最近的22.4%。

陳榮隆指出,COVID-19在兒童的整體嚴重度相對輕微,根據美國CDC統計,因新冠肺炎住院治療者,兒童(小於18歲)占比不到2%,「最近研究顯示,這似乎是因兒童的先天免疫(innate immunity)反應對付SARS-CoV-2病毒感染的能力較好所致。」

「然而,重症兒童感染SARS-CoV-2病毒,結果明顯與一般健康兒童不同。」陳榮隆舉例,像癌症兒童與慢性心臟病兒童發生新冠肺炎的比率偏高、血液疾病兒童發生血液併發症的機會較高、有先天免疫缺陷的兒童容易發生新冠重症等。

那該如何因應?

《Nature》雜誌今年9月9日指出,兒童確診已漸漸由2020年中的13.4%升至最近的22.4%。(圖片來源/陳榮隆醫師

重症兒能打疫苗嗎?醫:造血幹細胞移植後至少等3個月

陳榮隆指出,疫苗仍是目前避免大量新冠死亡或重症的最好方法,「但並非預防SARS-CoV-2病毒感染的萬靈丹,尤其目前像Alpha、Delta等變種,即使如以色列疫苗高覆蓋率的國家,顯現兩劑疫苗覆蓋後,也僅讓感染率下降數月。」不過重症率與死亡率仍有壓制效果。

針對兒童重症病患本身的疫苗策略,陳榮隆表示,目前僅有美國輝瑞BNT疫苗確認可以降低施打年齡到12歲以上,但更小年齡或其他疫苗也可能在將來開放施打。「如符合疫苗適應症可建議施打,目前仍認為利多於弊。」

不過他也強調,注射時間應與主治醫師討論,不過仍有幾個原則可以先了解,如:

1. 造血幹細胞移植後至少等3個月

2. 強力化療等中性球恢復後

3. 與重大手術至少間隔數天等

4. 骨髓功能不全,如再生不良性貧血者,因有較多疫苗後血球降低或復發報告,需多方考量。

至於兒童重症病人有密切接觸的照顧者或是家庭成員,陳榮隆也建議應盡可能接種疫苗,「即使已接種疫苗,仍須嚴格遵行個人防護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和維持社交距離等,並隨時注意防疫中心的指示。」

Science雜誌8月20日的圖表指出,兩劑疫苗覆蓋後也僅讓感染率下降數月。(圖片來源/陳榮隆醫師

兒童確診COVID-19恐併發「多系統發炎症候群」

陳榮隆也提到,在新冠疫情流行期間兒童重症病患的治療因應對策應是: 

1. COVID PCR陰性、身體狀況穩定者:建議比照重症疾病標準治療處理。

2. COVID PCR陰性、身體狀況不穩、疾病嚴重者:建議減強度治療重症疾病。 

3. COVID PCR陰性、身體狀況不穩、疾病狀況許可:建議可延後治療重症疾病,待身體狀況改善。尤其是高強度治療,如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建議跟主治醫師詳細討論後再施行。 

4. COVID PCR陽性者:建議立即停止強力化療、隔離、風險高者立即住院治療,包括 (1)血氧、血壓、續發感染監控及早期治療(2)立即給予抗病毒藥物 (remdesivir)、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12歲以上目前可用casirivimab+imdevimab)(3)病情惡化時,抓適當時機給予類固醇(dexamethasone)、抗細胞素藥物(tocilizumab anakinra)、或靜脈免疫球蛋白。

而兒童新冠肺炎相關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所謂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的處置,陳榮隆先解釋,「此嚴重症候群在SARS-CoV-2病毒感染的健康兒童發生率約萬分之3,這並非病毒急性感染導致的疾病,而可能是免疫調節失控的感染後併發症,引起的全身發炎性反應,多好發於兒童感染1個月後。」

他指出,其症狀表現可以像攻擊心臟的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或像攻擊內皮系統的休克症(shock-like),「這些病人大部分PCR都已經陰性,因此不需要給remdesivir(瑞德西韋)等抗病毒藥物,處置方法類似Kawasaki disease,給IVIG、Aspirin、類固醇療法,追蹤心臟超音波等。」

衛福部台中醫院小兒科醫師詹怡璟也表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是指身體有超過2個系統,如呼吸道、腸胃道、腎臟、皮膚、眼睛或口腔黏膜甚至大腦和心臟同時發炎,合併發燒並嚴重到需要入院治療。」

在歐美許多研究中發現,兒童及青少年感染新冠肺炎多為輕症,但是如果併發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約有6成以上的兒童會需要住進加護病房,也有高比例會發生心肌炎及休克。

多系統發炎症候群與兒童確診者數量呈正相關,約在確診後7-14天引起併發症。(圖片來源/美國CDC

兒童抗血栓藥物該如何使用?

對於兒童發生所謂長期新冠症候群(long COVID)的處置,陳榮隆指出,「最近一份報告,約14%的COVID-19感染超過3個月的年輕族群,在COVID初步康復後,仍出現持續的疲憊、思慮不清、焦慮、嗅味覺異常等症狀。」

「罹患long COVID的病人,往往一系列的檢查找不到異常,初步推測也許跟免疫反應有關,多半不需要氧氣。」他表示,目前沒有特定的治療方式,以症狀治療為主,可能需要多方專科一起來幫助病人。 

問到兒童抗血栓藥物使用原則,陳榮隆解釋,由於新冠肺炎在成人常引發嚴重血栓性併發症,使用抗血栓藥物在預防與治療極為常見與重要。他表示,「一般而言兒童體質相對抗血栓,但重症兒童很多情況會加重血栓風險,所以需要與主治醫師討論,權衡利弊,謹慎使用抗血栓藥物。」

新冠病毒依目前情況仍會持續出現不同變種病毒,台灣目前還有不少長者、青壯年第一劑疫苗還沒施打,第二劑更成為孤兒,醫界和民眾也都引頸企盼疫苗能盡快到貨,增加疫苗覆蓋率進而達到群體免疫。

更多台灣重症兒童協會資訊,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