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恆大靠「四個字」一夕間大漲32%  路透一年前就點名中國地產股的財報外風險

中國議題

國際媒體《asiaMarkets》自稱來自中國政府的消息來源報導,中國共產黨打算將恒大集團重組為3個獨立的實體,激勵港股中的中國地產股走勢,早盤一度飆升逾32%,最高來到2.99港元,接著走低回到2.5港元,恆大還宣布通過「場外協商」已「解決」周四到期的一筆「20恒大04」債券的利息支付,但沒有透露更多細節。

《asiaMarkets》23日報導指出,恒大重組將以若干國有實體為基礎,實際上就是將這家地產開發商變成1個國有實體,暗示恆大將「收歸國有」, 該報導引述消息來源說,此舉用意是保護向恆大購買公寓的中國人,然而外資目前最擔心的是,恆大對國際債權人違約。

傳聞中國政府收歸國有,恆大股價開盤大漲32%

《彭博社》則認為,23日恆大ADR前一日漲收盤上漲逾33%,在港股開盤大漲是因為昨日恆大地產公告40億元人民幣境內公司債付息方法,已透過場外協商解決,意即恆大公告公司債「20恒大04」於2020年9月23日至2021年9月22日期間的利息得以解決,實際上,恆大的債務負擔遠超過這筆負債。

市場對「收歸國有」的消息感到興奮,在港股的恆大開盤大漲32%,帶動其他有倒帳疑慮的地產股如綠地、碧桂圓、富力、融創中國全都開高走低,香港恆生指數跟著震盪起伏,到了下午漲幅也收斂到1%以內。過去兩年來,倒閉被收歸國有的中國民間企業,就是傳奇的「海航集團」,在背負龐大債務後,由海南省政府接管,債權人投訴無門。

先不論究竟中央是否收歸國有,眼前最令西方分析師擔心的是,中國地產股在資產負債表內沒有呈現的真實債務。

去年《路透社》已點名恆大,存在假股權真負債問題

早在一年前,《路透社》的一篇報導裡已經點名恆大集團,當時其資產負債表上負債約8,355 億元人民幣(1,240 億美元),官方對外表示,在三項紅線政策出台之前,它就已經開始削減負債,事後看來,恆大說謊。

《路透社》在該篇報導中也引述中國地產人士大談如何把債務偽裝成股權,超越一般會計學定義的「資產負債表外負債」,例如投資一個金融實體的項目,該項目獲得保證的回報和回購其股份的協議、通過與其他開發商建立合資企業購買土地來將債務從賬簿中扣除等等。

但從財報數字來看,恆大在2021年上半年還稅前獲利179.1億人民幣,帳上現金1616億人民幣,約5000億台幣,但流動負債2019年是1.3兆人民幣、2020年是1.5兆人民幣,到今年6月流動負債數字也沒有多大變動,也是1.5兆左右,但突然爆出違約的風險,顯然財報上沒有反映出來。

惠譽信評緊急降評,新力控股暴跌後被停牌

另一家20日單日暴跌87%,直接宣布停牌的新力控股集團(HKG:2103)去年財報還獲利50.86億人民幣,今年上半獲利17.8億人民幣,上半年帳上現金193億人民幣,比去年同期還成長9%,流動負債754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6%,理論上不會發生違約、黑字倒閉風險。但新力控股在20日當天收盤前從3.85港元暴跌到0.5港元,直接被停牌。

財報看似正常,但惠譽信評在9月16日即早對新力控股集團發出示警並降評,尤其針對資產負債表以外的事件提出警告,「已將新力控股的長期發行人違約評級展望自穩定調整至負面,確認其B+的評級。惠譽同時確認新力控股的高級無抵押評級為 B+,回收率評級為RR4」。

就新力控股即將到期的負債部分,惠譽指出,新力有三支境外債券將分別於2021年10月、2022年1月和2022年6月到期,總額達6.94億美元。該公司2022年到期的債券當前交易價格存在20%-25%的折讓,這意味著新力控股可能需要用手頭現金償付上述三支債券。

中國地產股財報問題大,股價先跌問題才爆出來

尤其對其營運模式上,惠譽認為,新力控股的戰略執行風險有所上升,因為該公司2021年上半年放緩了拿地,且該公司可能需要償付所有即將到期債券,這將降低其補充土地儲備的財務靈活性。惠譽認為,由於新力控股採用高周轉業務模式,該公司無法長期減少拿地。

在惠譽對其降評4天之後,新力控股突然性的暴跌,和恆大一樣,顯示其財務報表數字,無法反映真實風險。

事實上,中國地產股的財報隱匿問題不是第一次被分析師擔憂,2015年處理佳兆業的重整時候,就遇過同樣的問題,只不過當年中國房地產市場一片榮景,游資氾濫,很容易就忽略掉這個現象。諷刺的是,許多財金分析單位,對中國地產股唯一能參考的依據,就是那些資訊不透明的財務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