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從東德女孩到歐洲女王 梅克爾16年執政倒數計時 歐美關係難回到從前

焦點人物

周日(9月26日)德國將舉行聯邦議會大選,選出下任總理,9月底總理梅克爾也將結束長達16年的執政,有分析認為,因為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及中國政經勢力崛起,親中的梅克爾留下的政治遺產:柏林與華盛頓、歐洲與美國之間跨大西洋關係降溫冷淡。

德國本周日舉行大選投票,目前角逐總理寶座的候選人包括基民/基社聯盟(CDU / CSU)的拉舍特、社會民主黨(SPD)的舒茲,以及綠黨(Grüne)的貝伯克。

多數女性、年長、中間選民支持梅克爾

在3位候選人當中,社民黨的舒茲人氣最高,極可能成為德國下任總理,許多選民認同他的謹言慎行和穩定性格,疫情期間,主張發放現金計劃,來幫助企業和工人度過難關。

政論家誇獎梅克爾最大的選舉資產是,原本不會支持基民黨的選民完全願意支持梅克爾,4年前支持基民黨的選民當中,約有三分之一都是因為梅克爾,才會投票給基民黨。

現如今梅克爾垂垂老矣,到了下課的時候,她最後任期進入倒數計時,基民黨(CDU)的接班人拉舍特 (Armin Laschet)卻不爭氣,經常失言,非常不受歡迎,民調猛掉,使得許多選民投向中間偏左的社會民主黨 (SPD) 和綠黨。

梅克爾執政風格務實、中庸

回顧梅克爾執政的16年裡,她務實、中間派和穩定的作風,有助她中間偏右的基民盟政黨建立一個選民聯盟,不僅涵蓋傳統保守派,還包括喜歡總理的人,數據顯示,女性、老年選民和一些中間派尤其喜歡梅克爾。

基爾大學的政治學家迪爾蘇斯 (Marcel Dirsus) 說。 梅克爾在很多方面都是完美的中間派,她真的很少得罪人,選民很難討厭她這個人。

2005年,她第一次當選總理時,常被形容為世界上最有權勢的女性,她領導的基民黨獲得女性選民支持比以往更高,也就不足為奇了。

德國上一次舉行聯邦議會大選是在2017年,基民黨贏得29.8%的女性選民和23.5%的男性選民支持,男女選票差距為6.3個百分點。

梅克爾2005年支持小布希攻打伊拉克

《華爾街日報》報導分析,在對外政策上,2005年梅克爾初上任時,是美國的堅定盟友,是少數支持小布希總統攻打伊拉克的歐洲著名政客之一。

然而,現在德美、歐美的關係都降溫了。梅克爾第4個任期進入尾聲,曾與4位美國總統打交道;梅克爾任內訪問中國12次,帶領德國走向親中路線,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急劇增加,他還跟俄羅斯達成一項意義深遠的能源協議,加入法國的行列,挑戰美國在歐洲的政治影響力,並在經濟政策和柏林對中國開放技術等領域,拒絕美國圍堵中國要求。

最有聲望的總理接班人舒茲和·拉舍特都支持梅克爾的做法。兩人都批評美國一些政策,並贊成與中國和俄羅斯建立密切的貿易關係。民意調查顯示,大多數德國人民對美國的信任度不斷下降。

梅克爾逐漸對美國失望,源於2008年美國次貸風暴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她將歸咎美國寬鬆的金融監管,誘發次貸危機。

不滿華盛頓追求自身利益、卻損害盟友的做法

她對華盛頓追求自身利益、卻損害盟友的做法越來越不耐煩。但從那時起,她對中國產生一種複雜的情感,既對中國極權主義的擔憂,又對中國快速經濟增長和科技進步感到欽佩和迷戀。

梅克爾和大多數歐盟領袖依然認為自己西方聯盟的一部分,具有共同的基本價值觀、民主制度、對法治的尊重和對自由市場的信仰。俄羅斯仍因侵略烏克蘭而受到歐洲制裁,但是德國、法國等部分歐洲國家政府與專制的中國更靠近了。

然而,大多數人都認為,由於共同利益的清單越來越少,在歐盟眼裡,美國已成為善變和不可靠的伙伴,這種感覺早在川普時代之前就已經出現了。 

前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接受訪問時表示:「在川普之後,我們永遠不要期待回到舊現狀:拜登的座右銘仍然是『美國優先』。」

歐美關係不可能回到以前

拜登稱讚美國與歐洲合作的好處,但美軍沒有通知北約組織,就半夜從阿富汗撤退,最近與英國和澳洲達成新的安全協議,把法國排除在外,還撕毀法國建造潛艇的合約,使法國憤而召回駐澳洲大使,引爆外交危機。

歐美對美國經常表示失望,與梅克爾「親中疏美」的政策有密切關係,而這一位來自東德的羞澀女孩是如何成為「歐洲皇后」?

梅克爾在共產主義的東德出生長大,她作為牧師的女兒,36歲以前,她在每間屋子都可能存在東德警察告密者的社會裡度過。

作為一名學霸,一路攻讀萊比錫大學博士,成為量子化學家。年輕時她對西方和美國充滿幻想跟迷戀。她曾表示,作為一名年輕的科學家,退休後會移民到西方國家,然後環遊美國。果然在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後,她生平第一次海外旅行是去加州。

梅克爾生平第一次海外旅行是去加州

梅克爾在登上世界領袖舞台之前,在東德柏林以北的小鎮滕普林長大,周圍環繞著風景如畫的森林和冰川湖。

東德與西方分離兩邊,經濟陷入困境,她的童年不像田園美景般詩情畫意,經常看到人們大排長榮購買食物和日常用品。

它給年輕的梅克爾留下的印象持續一生。多年後,她承認自己有囤積和亂買東西的習慣,即使她不需要它們。直到今天,她還是自己上市場買菜,到超市買雜貨。她每天早上為先生做早餐。

但梅克爾也承認東德的生活很簡單,在那裡她無法控制很多事情。「從某些角度來看,那一種生活很舒服,因為有些事情是人們根本無法影響的。」她說。

有囤積和亂買東西的習慣

這些言論讓人們對這位「歐洲皇后」有更進一步了解。

她的童年被灌輸謹慎和思慮周密的重要性,這也成為她過去16年領導德國的風格。

小時候,梅克爾是一個安靜但好學的孩子,在學校成績出色,還學習俄語。

像許多東德孩子一樣,她加入自由德國青年(FDJ),在共產主義體制下闖出一片天,但總是以幻想的眼光遙想西方世界,這些幻想來自家人走私到牧師父親家的西方電影和書籍。

梅克爾多年後回憶道:「我也很喜歡在東德買不到的某個品牌的牛仔褲,但住在西方國家的阿姨曾寄給我這個品牌牛仔褲。」

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

1970 年代,她在一所大學工作時,一名Stasi秘密警察遊說她加入,被她拒絕了,梅克爾說自己無法閉嘴、不說真話。

柏林圍牆在1989年戲劇性地倒塌,一夜之間消除東西德之間的隔閡時,梅克爾沒有像許多東德同胞一樣衝到另一邊。

「我想如果這堵牆打開了,它不會再次關閉,所以我決定等待。」她回憶道。這是梅克爾典型低調、務實的作風,這種風格一直伴隨著她到總理大位。

東、西德統一後一年內,36歲的科學家當選聯邦議員,並被任命為婦女和青年事務部長。1994年,梅克爾升任環境部長一職,一直擔任到 1998 年,當時,基督教民主黨(CDU)主要由西方的天主教徒組成。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低調的做風成為梅克爾總理的最大賣點。

36歲梅克爾當選聯邦議員

在聚光燈下感到不安的新總理開始握緊她的雙手,形狀很快會被媒體戲稱為「Merkel Raute」:梅克爾菱形,這是一種雙手指尖相觸並呈放鬆狀態置於腹部前方的手勢。

這種緊張的姿態表明,新手上任總理的梅克爾是多麼害羞,並再次提醒人們,這不是典型的政治家。

16 年過去了,她仍然是德國政界最受歡迎的人物,如果她選擇再次參選,她幾乎肯定會再次當選。

低調謹慎是梅克爾最大賣點

這證明她在黨內的政治手腕靈活,儘管她面臨了數十年的危機,她一樣贏得德國人民的尊重。

梅克爾堪稱終極危機管理者,在她任內發生過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2010年歐債危機、2015年難民危機、民粹主義抬頭和新冠肺炎大流行,處理這些問題時,她是一隻穩定的手。

她的作風有條不紊、深思熟慮、善於分析,贏得國內外的讚譽,但在一些人看來,她的做法被視為過於謹慎和緩慢。

正是在2015年夏天,130 萬難民抵達歐洲的家門口,他們大多是逃離飽受戰爭蹂躪的敘利亞難民。德國和歐洲的壓力越來越大。在告訴一名 14 歲的巴勒斯坦少女,她可能會被驅逐出境後,「鋼鐵總理」梅克爾飽受批評。

德國2015年收留超過100萬難民

一個月後,在訪問德累斯頓的一個難民營後,梅克爾發表擔任總理期間最具標誌性的演講。

她告訴一群人:「我們可以做到這一點!」。她決定允許德國收留超過100萬難民,這位偉大的深思熟慮領袖似乎做出一個倉促又情緒化的決定,導致德國輿論兩極化,更是造成梅克爾的基民盟/基社盟選舉得票數暴跌超過8個百分點。

德國選擇黨(AfD)以其極右翼、反移民的言論著稱,贏得民粹選民的支持,拿下12%的選票,首次進入聯邦議會。政論家談到總理的難民政策時說,梅克爾為此付出了代價,但梅克爾堅持她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