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8億人正在餓肚子 聯合國糧食峰會餵飽的卻是大企業

環境議題

本文作者為:國際糧食人權組織FIAN International秘書長蒙沙維(Sofia Monsalve),她也是「糧食永續國際專家小組」(IPES-Food)成員

8月我至南美國家哥倫比亞(Colombia)的首都波哥大(Bogotá)探望雙親時,親眼目睹社區鄰居在街上遊蕩,請求民眾給予他們食物,好讓他們活下去。4月底以來,哥倫比亞經歷近年最劇烈的社會動盪,而抗議的核心正是饑餓;南非在7月也發生了類似動亂。

日益嚴重的饑餓問題,正在衝擊許多國家,並加劇新冠肺炎和氣候危機對社會和經濟的破壞。根據最新聯合國數據,疫情使饑餓人口增加了1.61億,也就是有8億1100萬人正在挨餓,全球還有近三分之一人口──將近24億人──無法獲得足夠營養。

UN糧食峰會將企業奉為上賓

2030年前消除全球饑餓和營養不良,由於這個目標的進展屈指可數,9月23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在紐約召開糧食體系峰會(Food Systems Summit)。該峰會被宣傳為一個契機,能討論出大膽的新措施,改變世界生產、消費還有思考糧食的方式。

然而,該峰會從一開始就備受爭議,主要是因為企業利益過度影響議程制定,批評者指這是試圖「私有化」決策過程。會前議程是由聯合國與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一同訂定,它們卻讓一些大企業擔任領導者。例如,總部位於瑞士的「全球促進營養聯盟基金會」(GAIN)在峰會負責領導消除饑餓的工作,然GAIN的金主之一正是農藥製造商巴斯夫集團(BASF),該集團一直想把自己描繪成「糧食英雄」。

聯合國人權專家批評,峰會進程將聯合國「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CFS)晾在一邊,而CFS的討論包括數百名小農、漁民、原住民和公民社會代表。500多個草根農業團體抵制該峰會,聯合國糧權問題特別報告員法赫里(Michael Fakhri)也應和它們的抗議,指放任企業過度影響峰會,不啻是「讓黃鼠狼給雞拜年」。

1%農企業掌控全球7成農地

農民與小農、漁民、牧人和原住民供養全球大部分人口,但幾乎或根本無法進入企業供應鏈。世界上大約8成的農場小於2公頃,約占全球農田12%,規模在前1%的農業綜合企業,卻控制了70%以上的農田。

在防止土地掠奪、營養不良、逃稅和濫用農藥等議題上,還有將集約農業轉為更永續堅韌、更符合社會公平的「生態農業」(agroecology)改革上,跨國企業存在明顯的利益衝突。這些企業對其股東負責,賺取利潤比保護共同利益更加重要。然而,糧食是一種公共財,而獲得糧食是一項基本人權,這才是討論應該出發的起點。

企業攫取的糧食日益增長,我們所有人都該對此感到擔憂。若任其發展,我們的未來將相當嚴峻──我們的飲食和食品生產方式,將由少數大企業控制民眾增加對過度加工食品的消費,證明了這項危險,而加工食品正是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和其他相關疾病流行的主因。

企業接管一切,反映了一種信念:大型農業綜合企業是糧食的主要供應者,其利益與公眾一致,並且比政府和公民社會更適合制定規範和政策,形塑我們的糧食體系。這樣的信念允許企業加強對土地、水和漁業的控制,准許它們幾乎壟斷商業種子,濫用農藥及化肥,不顧隨之而來的危害。

放任這樣的前景主導聯合國糧食體系峰會等主要國際論壇,將進一步破壞民主和自決(self-determination)。

大豆之國巴西深化對農藥依賴

以農藥為例,它不僅毒害農民和農村、加劇汙染並降低土壤中的生物多樣性,近幾十年來其使用量更是激增。農藥商積極推銷農藥,否認其造成嚴重傷害,並堅稱只要使用得當農藥便是安全的。它們還聲稱,為了在人口不斷增長和氣候變遷下滿足糧食需求,農藥勢必不可或缺。

巴西是一個絕佳例子。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期間,巴西政府延長對商業農藥的免稅期,並批准613種新產品。使用農藥方面巴西在全球已是「名列前茅」,儘管如此,巴西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仍亟欲增加用於出口的農產品產量,就算這將對巴西的生態系和民眾造成致命後果。

同樣地,跨國企業不會出手拯救為饑餓、營養不良所苦的哥倫比亞民眾。他們需要的,是一個能對大企業適當徵稅的政府,並以稅收維持一個強大的社會安全網。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有決心扭轉極端不平黨現況的政府,讓農民、非裔後裔和原住民不再處於劣勢。

糧食是人權!至今仍有8億人挨餓

聯合國和各國政府,不應指望跨國企業能解決日益嚴重的饑餓和營養不良危機,甚至必須終結企業過度控制糧食供應,促進農業向生態農業轉型。首先,它們應先確保跨國企業支付公平合理的稅賦,並向其活動導致的環境及人權後果問責。

1948年聯合國承認糧食是一項人權。可悲的是,聯合國糧食體系峰會「餵飽」的更可能是企業對利潤的胃口,而非讓高達8億的饑餓人口看見一絲希望。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校稿潤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