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觀音山這裡 充滿強大的創作能量

職人

廖建忠

藝術家。國立藝術學院(現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畢業,近年來主要創作重心,是將累積十幾年的木工技術應用於作品之中。擅長木工,還有另一個斜槓身分:製作手工家具,成立品牌「外口制作」。

採訪協力/游姿穎.撰文.攝影/廖建忠

Q1. 如何找到八里這個空間?這裡的環境對創作有什麼幫助?

1998 年退伍之後,透過朋友的介紹,在八里的一間劇場舞台道具公司工作,然後就喜歡上八里這個地方。後來離開舞台公司,因緣際會下得知有一群住在八里觀音山裡的藝術家們在尋找室友,於是就來到了一住就離不開的地方。

房子在八里觀音山裡,離山下渡船頭不會太遠,鋼筋混凝土的獨棟透天廠房,有著很大的院子,周圍除了墳墓外,沒有太多會抱怨的鄰居,對生活作息不正常的藝術家們,這裡簡直就是天堂。

春子工作室:為了通風,家裡設計許多開窗,對小孩來說就像祕密通道,會從洞裡探出頭和媽媽說話。

找到這個地方的藝術家朋友形容,這個環境充滿著強大的創作能量。不像一般的工廠,我們工作和生活起居都在這裡,生活和創作自然地融為一體。

Q2. 擅長木工的您,家的空間也是您一手打造,請和讀者分享空間規劃和最滿意之處。

因為自己動手做,所以比較不會去限制自己對空間的想像,住在這裡二十多年了,房東人很好,對於我在房子裡的裝修沒有任何意見(大概就是房子不要垮了就好的那種感覺)。

在不同時期對空間有不同的需求下,我有過許多次的大改造。單身時空間不大,東西不多,簡簡單單,後來多了伴侶,對生活有了要求,於是多承租了一些空間,規劃了客廳、書房、餐廳、臥房。

春子和我各自有工作空間,中間的過渡地帶是生活起居空間,一家人在這裡用餐聊天。

小孩出生後,利用簡單的夾層設置,增加了育兒房,隨著小孩的成長,遊戲間、圖書間、兒童臥房也就陸陸續續地出現了。最滿意的是,這個空間處於活著的狀態,會不斷變化、增生。

Q3. 您和春子都是在家創作和生活,如何規劃出獨立又親密的公私領域。

我和春子都是創作型思維的人,自我意識強烈,老實說是屬於那種沒有辦法一起工作的夫妻類型(生活在一起倒是沒有任何問題)。

因為工作性質的差異,所以有各自的工作空間,分別在建築的相對兩側,避免彼此的影響(主要是我的工作常伴隨著粉塵和噪音),而中間的過渡地帶就是全家人的生活起居空間。一家人在這裡用餐、聊天、遊戲、看電視。

打掉部分牆壁,搭配這個空間所能置入的最大浴缸,做出半露天風呂。

Q4. 住在半山腰上幾乎都有潮濕、採光和動物入侵等問題,如何改善或適應?

生活起居的空間靠空調和除濕機來維持一定的濕度,所以夏天都會有難以接受的電費支出,因為房間是在整個建築物的中間,一直沒有很好的光照和空氣流通,所以盡可能地用巨大的玻璃當隔間,也用工業通風系統的方式拉通風管到屋外。後來因為室友搬走,我把空間承租下來,打掉牆壁,有了對外窗,才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因為房間在建物中間,沒有採光,所以使用巨大的玻璃當隔間。

至於動物入侵的問題,其本上工作室開放的空間就讓牠們來來去去,泥壺蜂到處做巢,青蛙跳進浴室的小花園住下來,偶爾有室友被蜈蚣咬,比較怕的還是遇到毒蛇,所以備一支長長的捕蛇夾,每年都會抓到幾隻錦蛇、紅班蛇、龜殼花、眼鏡蛇…… 以前會因為無知害怕而殺掉毒的,現在抓到了都是帶去山裡無人的地方放生。

Q5. 自己最喜歡待的放鬆角落是?會做什麼事?

因為長年的腰背痛,工作結束之後的泡澡是我一天之中最放鬆的時刻。早期浴廁是和其他室友共用,所以沒辦法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後來隨著空間的調整再分配,我將一個老舊的廁所改造成我們一家人的私有浴室。

藉著打掉部分的牆壁,利用內外牆的空間做了一個小花園,拉兩條鋼索放置未來也許會用到的老檜木當天花板,搭配這個空間所能置入的最大浴缸,實現了擁有半露天風呂的多年願望。

有點不好意思地說,在泡澡的時候,聽音樂、看漫畫、喝飲料、吃零食等一切可以消磨時間和放鬆心情的事都會去做。不過比較可惜的是,後來兒子加入,就比較沒辦法這麼享受悠閒了,取而代之的是永無止境的打水仗。

Q6. 這兩年的疫情是否影響了您的創作,目前有什麼具體計畫?

2021 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家裡,所以想要將空間再一次進化: 除了將舊的庫房做清理,設置新的貨架增加收納外,也打算將目前開放式的廚房(這裡的開放是指開放的半戶外空間),改善成煮飯時不會被蚊子咬得亂七八糟的完美廚房,庫房邊長長的檔土牆想做成抱石牆。

至於在創作上當然就是持續在進行的事,還有許多作品的想法陸陸續續要去執行,包括幾件大型的戶外裝置,所以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把空間整頓好,來迎接這些作品的產出。

廖建忠創作介紹

擅長透過精細的技巧手藝,將生活中常見的機具或車輛等物件,

以逼近真實的仿作呈現原物件的各項肌理與質感。

作品宛如電影道具遊走真實與虛假之間,

透過自己開發的方法與工序—「表面工程法」和「假裝學」擬真日常物件,

力求相同尺寸的極致寫實又饒富惡趣味,衝擊大眾對於藝術的想像。

像是有著哈雷機車外型的腳踏車、傾倒的電線桿、展場裡的堆高機、正在倒砂石的砂石車斗、露出鋼筋水泥的樑柱等,

試著透過模擬偽裝虛有其表的真實事物,對應當代生活的種種困境與疑問。

近十年重要個展為:

2011 「作為一種例外於現實的狀態」、2013 「2013 年的表面工程法—廖建忠個展」、2015 「外擴聲響」、2016「假裝學」、2017「行至兩光之地」、2019「更衣間裡的蛇」、2020「現場」

《傾倒的電桿》 2019

一支傾倒的電線桿,橫躺在展場的牆壁上,並未完全著地,對重量的直覺,讓觀者產生一些顧慮,夾雜在信與不信之間。

《摔壞的人造衛星》 2020

人造衛星從天上墜落下來了? 科學常識告訴我們,墜毀的過程不可能保留這麼完整的形體,所以它是摔壞的,為什麼會摔壞呢? 又是從哪裡摔下來的呢?

《貨梯》 2020

一台貨梯佇立在美術館的展場裡,突兀地占據了大半的展覽空間,是藝術展品的通道路徑?或是作品自身?

《3/2》 2021

以美術館的室內空間建築設計元素,仿造一個樓梯,置於展場中央,看似可以到達另一個樓層空間,卻在行進過程中遇到阻礙,哪裡都去不了。

《載瓦斯的小發財》 2019

一台載了瓦斯桶的小貨車,不知撞到什麼,車子前傾,車上的瓦斯桶四處飛散,如同電影場景般一瞬間停格,無比詩意的畫面。

本文轉載自《新北市文化》季刊。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