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峰會聚焦國家承諾 但難減碳產業更是關鍵

環境議題

本文作者為:非營利環境組織「洛磯山研究所」(RMI)執行長科騰赫斯特(Jules Kortenhorst),他創辦了歐洲最大環團「歐洲氣候基金會」(European Climate Foundation),投入環境倡議前,他曾於石油巨擘「荷蘭皇家殼牌集團」(Royal Dutch Shell)任職數十年。

各國領袖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限制氣候變遷災難性影響所作出的承諾愈來愈雄心勃勃,但要將紙上談兵化為實際成果,還必須採取更多措施,促進全球經濟所有產業迅速脫碳。

對電力、客車產業而言這一過程相對容易,因為其大規模採用乾淨能源的方案大致已準備就緒,但對航空、航運、水泥、鋼鐵和其他「難減排」產業來說,其脫碳難度會高得多。

企業的承諾和國家一樣重要

在上述產業實現淨零排放,須快速商業化某些還無法大規模應用的技術;反之,商業化也需要經過跨產業協調才能達成。鋼鐵等產品的供應商必須和客戶、金融夥伴、決策者即其他利害相關人士達成共識,邁向脫碳。

達成這種共識是必要的,以確保每個人都了解什麼技術正在發展,還有其發展速度。有了這些知識,他們就能在投資生命週期較長的低碳資產上密切合作,例如煉鋼廠、水泥廠、船隻和飛機。

全球各產業之間,要達到此等程度的共識並不容易,但確實是能做到的。以航運業為例,在全球海事論壇(Global Maritime Forum)的「零排放聯盟」(Getting to Zero Coalition)領導下,該產業制定了其全球脫碳四大步驟。2019年航運巨擘聯合簽署的碳排管制倡議《波賽頓原則》(The Poseidon Principles)納入了這四大步驟,並在2021年成立的聯盟「可能的任務夥伴關係」(Mission Possible Partnership,下簡稱MPP)領導下,為其他難減排產業採用。

MPP是由產業和氣候組織領袖組成的全球聯盟,致力在未來10年內,促進全球排放量最高的產業脫碳。MPP今年首要之務是在11月在英國格拉斯哥(Glasgow)舉行的氣候峰會COP26上,強調協助難減排產業的重要性。

過往的氣候峰會,主要關注國家的承諾和政策,但我們需要採取更多措施加速減排腳步。在排放量最高的產業落實全球供應鏈脫碳前,我們頗富雄心壯志的氣候目標無從實現。我在全球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的前同事、前白宮國安會能源暨氣候變遷主任包德納(Paul Bodnar)喜歡說,「實體經濟可不是餘興節目」。將產業重要性提升至與國家政府相同的水準,至關重要。

綠氫、碳捕捉及封存躍為熱門新興技術

所有難減排產業,都需要一些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其中最主要的是透過再生電力和電解製造的綠氫(green hydrogen)。促進綠氫增產的措施已在進行,例如「綠氫彈射計畫」(Green Hydrogen Catapult)以及美國能源部近日宣布的「氫射計畫」(Hydrogen Shot),後者是以「射日計畫」(SunShot Initiative)為藍本,該計畫成功在短時間內降低了太陽能面板的成本。此外有跡象表明,產業對氫綠低排產品的需求正在上升,例如瑞典車廠富豪(Volvo)宣布它將從瑞典綠色鋼鐵企業HYBRIT採購無化石燃料鋼材。

提高效率,是難減排產業實現脫碳另一關鍵,雖然不是那麼引人注目。無論是使用輕型飛機,或在建築工程使用較少鋼材,一個產業整體使用的能源愈少,脫碳過程就愈容易。總部位於倫敦的「能源轉型委員會」(Energy Transitions Commission)最新分析指出,2050年前建立「淨零全球經濟」的第一步很簡單,就是減少使用能源,然後再擴大、普及化乾淨能源。

ETC也強調碳捕捉、碳封存的重要性,它能減少已經排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是抵銷無法完全脫碳的產業的必要技術。計算歷史排放量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大部分產業領導人還沒關注這件事,但他們最好現在就開始這麼做。因為若要將全球暖化幅度控制在工業化前水準的1.5°C以內,任何途徑都少不了減少大氣中的CO2。

我們不僅得從大氣去除大量CO2,還必須找到一個能長期封存的解決方案,存儲時間應長達數百年甚至數千年。這是淨零目標與現有技術之間,差距最顯著之處。

誰來承擔減碳成本?

誰應承擔解決這個問題的成本?許多人一定認為,歷史上排放量最大的國家和企業,應該承擔相應的CO2清除責任。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的「全球未來淨零轉型理事會」(Global Future Council on Net-Zero Transition)將探討這個問題,並為「如何就歷史排放責任達成共識」提出不同方法。

展望COP26 ,我們必須充分關注所有這些挑戰。國家政府、全球產業必須立刻採取行動減少排放,僅是承諾未來會怎麼做,令人無法接受。我們偏離永續發展的時間愈久,愈難把全球氣溫維持在安全水準。即使我們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減少年度排放量,真正重要的是大氣中CO2的累積量;累積量愈是增長,問題愈難以解決。

我們需要世界各地領袖了解當前危機的規模及其急迫性,如今每一個人都應一致展開行動、徹底合作。仰賴我們的不僅是我們的後代子孫,數千萬在恐怖熱浪、野火、水患、乾旱及風暴中受苦的人們,同樣需要我們。從加州、德州到非洲、亞洲和中東,氣候危機導致的災難性後果正在加劇。

減少碳排的成本確實相當龐大,但和不減少碳排的成本比起來,前者根本不算什麼。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校稿潤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