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是「可解決的問題」 美中關係惡化是北京自食惡果

兩岸國際

本文作者為: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會長哈斯(Richard Haass),他擁護兩岸維持現狀、美中保持某種程度的正常交往,反對華府對台灣採取「清晰戰略」,因為這形同交給台灣一張「空白支票」。

美中關係很有機會定義這個時代,而決定美中關係的關鍵在於,兩國是否能繼續避免在台灣問題上發生軍事衝突。

有跡象表明,雙方發生衝突的機會正在升高,因此美國及其印太夥伴的問題在於,如何在不犧牲重要利益的情況下,避免這樣的結果。

台灣不是「能解決的問題」

對外交政策而言,設定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ing)是毫無例外地重要。框架下會有問題(problem)與情況(situation),兩者的差異在於:問題原則上可以解決,情況頂多只能控制(manage)。

台灣就是一個「情況」,而把台灣當作「可以解決的問題」不僅將導致失敗,更糟的是,可能在美國、台灣、中國、其他印太國家甚至全球引發衝突。箇中緣故在於,台灣問題的所有可能結果中,沒有一項能為所有人接受。

好消息是,美國和中國40多年前建構的外交框架──也就是雙方「同意彼此在台灣問題上具有分歧」──讓兩國順利避免衝突,建立有建設性的雙邊關係,並協助冷戰以西方模式和平結束。

接著,美中進一步發展並深化雙邊經濟關係,台灣則成為亞洲四小虎之一,從一黨專政轉型為堅強的民主政體。

美中關係惡化是北京自食惡果

近年美中關係確實急遽惡化,但不是因為台灣的緣故,而是中國軍事化南海、採取不公平貿易行為、鎮壓國內社會,還有對其他區域國家施以經濟脅迫。

如今有人推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在考慮武力攻台,以達成他「復興」中國的目標,並樹立個人豐功偉業;習近平可能也試著滲透、形塑台灣政治,扶植他認為較親中的領導人。

無論習近平的動機為何,我們看到中國加強對台經濟施壓、網路攻擊,嘗試以假消息干預其民主,派出軍機擾台並在中國沿海增加軍事部署,還有阻撓台灣參與國際組織。

長期以來,美國官方政策秉持一項原則:如果要改變現狀,必須是在台灣人民同意且支持的情況下進行。美方也不斷表示,它不支持台灣獨立,這是為了防止台灣觸發危機。

成功的外交政策,得作出艱難讓步

美國有些人呼籲華府「接受中國接管台灣」,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是無可避免的宿命。

但是,允許中國脅迫或統一台灣,將侵蝕甚至終結美國在亞洲的「同盟體制」,導致盟邦屈從於中國──堪稱亞洲版「芬蘭化」(Finlandization)──或者變得更「自立自強」,這恐使該區域陷入傳統軍備競賽,甚至核武擴散

此外,台灣2300萬人將眼見自己的民主體制消亡,同時中國能將自身力量投射至整個太平洋,掌控關鍵航道和台灣至關重要的半導體展業。

任一上述後果,都會危及區域穩定、自由即繁榮。

另一方面,美國也有人主張台灣儘管未受廣泛承認,卻的確是一個國家,也應該接受一個國家應有的待遇。然而,在中國強烈反對的情況下,鼓勵或承認台灣獨立,幾乎可以肯定將引爆衝突、美中關係破裂。

這表示美國應該持續對台表明,台灣應該謹慎行事。些人批評這會賦予中國太多影響力,但成功的外交政策,往往得作出艱難的妥協。

為了避免戰爭前景,並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氣候變遷、全球公衛到防止核武擴散,中國都是具有影響力的重要力量──維持可正常互動往來的關係,美國在台灣問題上並不能隨心所欲、毫無顧忌。

不背離一中政策

美國必須適當改變政策,以應對一個更強大、獨斷的中國,包括提升美軍在印太區域的軍力,和日本、澳洲建立更密切防衛關係,強化台灣自身防衛能力(尤其是與遏止中國入侵直接相關的能力),和區域盟邦、夥伴和歐洲在經濟及軍事方面合作,採取行動回應中國的侵略性行動。

美國必須與中國溝通其將採取的一些反制措施,用意在於降低美國意圖的不確定性,讓中國不要懷疑美方確實有執行的能力,同時向中國領導人強調其侵略行為背後的經濟和軍事成本。

有人提議「國會應有條件授權總統在中國侵略台灣時決定是否出兵」,我認為這項提案也應再經考慮。

此外,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的政府應表明,它不會背離美國長久以來的「一中政策」,也就是「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政府唯一合法代表」,同時與台灣維持非官方關係,堅守任何改變絕不能威脅或武力達成。

美國同時防止台灣獨立、中國攻台

中國領導人確實欲奪取台灣,但他們同樣致力於維持政權,確保中國共產黨壟斷政治權力。征服台灣勢必引發一場代價高昂的戰爭,而這可能危及中共政權。

然而,如果台灣將宣布獨立,或者美國將承認台灣的主權地位,中國許多人將視攻台為必要之舉──美國的外交政策目標,應該是同時防止這兩種狀況發生。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是由《信傳媒》洪培英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