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大案、缺電不算什麼 中國真正危機在GDP成長放緩

中國議題

本文作者為:前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會長余永定,他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2004-2006)

中國正在經歷一個多事之秋,不僅頻繁斷電,第二大房地產開發商「恆大集團」也陷入債務危機。對於中國在後疫情時代下的經濟復甦和成長前景,這意味著什麼?

快速克服缺電問題

我們從能源危機講起,全球經濟復甦下,出口迅速增長使電力需求劇增。中國56.8%電力供應仍依賴煤炭,然而,為達到減能減碳這個強制性目標,地方政府近年關閉了許多煤礦場。

與此同時,政府的氣候目標──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阻礙了對煤炭產業的投資。當然,這些目標也鼓勵投資再生能源,使其在中國能源結構的佔比漸長。但是,再生能源仍遠遠無法補足當前短缺的電力。

因此,當能源需求暴漲,煤炭價格也隨之上升。然而,由於中國政府監管電價,多為國有企業的能源供應商無法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如此一來,一些能源供應商為減少損失而切斷電力供應,或者被迫降低發電量。

不出所料,政府立即採取行動,下令迅速擴大部分煤礦場、重新開放其他煤礦場,並使公營事業在制定電價方面有更多空間。此外,政府還促進電廠提高能源效率,還有加速投資再生能源。

中國很快就能克服電力短缺問題,事實上目前斷電、限電情況已沒有那麼嚴重。不過,發展一個更有彈性、永續的能源部門需要時間,還有周密的規劃與執行,否則能源轉型恐對經濟成長構成壓力。

恆大案外溢效應可控

恆大危機也為經濟成長帶來危機。多年來,恆大的公司治理出現缺陷卻不斷瘋狂擴張,不僅擴大其房地產投資,還多元化經營進入電動車產業。這些擴張活動需要資金,因此恆大向商業銀行和資本市場大量舉債,包括向外國投資者發行美元債券。最終,恆大背負了高達8000億人民幣的債務,約等同1240億美元。

儘管恆大擁有1.85多兆人民幣資產,但其出售資產的速度不夠快。9月恆大承認自己恐怕無力償債後,恆大即將倒閉並引爆中國金融危機的傳聞甚囂塵上。

然而,這種恐懼是被過度誇大了。儘管在此刻預測恆大的命運顯然並不明智,但我們或能有把握地說,這場災難不會對中國金融業構成系統性威脅。

2012年以來許多專家一直預測,房地產市場崩盤將引發中國的金融危機。然而,恆大案的問題在於流動性而非償付能力,而任何外溢效應都是可控,尤其是因為就算存在問題,中國銀行體系基本上仍是健康的。房地產開發商和購房者在銀行貸款總額中僅佔30%左右,且這一比例正在下降。房地產相關的新貸款比例也在降低,自2016年45%減至2020年9月時僅24%以下。

此外,中國沒有次級貸款(subprime loans),也沒有證券型抵押貸款。更重要的是,拖欠債務的案例非常少,更不用說家庭抵押貸款違約──大部分中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不到2%。因此,即使爆發重大金融事件,中國政府也能採取足以應對化解的措施。

如同中國能源危機,恒大崩潰並不構成急迫的制度危機。

首要問題是「經濟成長放緩」

然而,這不代表決策者可以沾沾自喜。房地產是中國經濟的支柱,也是生產鏈的重要環節。恆大崩潰將嚴重衝擊中國經濟,尤其是其他幾家大型房地產商若步上恆大後塵,將使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陷入困境。此外,恆大的供應商勢必大受打擊。所有上述因素,都會使中國經濟前景惡化。

為了應對可能發生的狀況,中國必須處理其金融系統的弱點,尤其是企業部門的高槓桿率。不過,其首要問題仍在於2010年以來持續放緩的經濟成長這一趨勢與近來屢成頭條新聞的短期結構性問題一樣令人堪憂。中國過去40年的經驗表明,缺乏一定程度的經濟成長,金融穩定便難實現。

最近公布的官方統計數據證實了這個趨勢。該數據指出,2021年第三季中國GDP成長率比預期的4.9%還低,而許多人擔憂第四季數據甚至會更糟。為了對抗這一可能性,中國決策者必須在進行結構改革和調整的同時,尋求更大膽的財政和貨幣擴張政策。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校稿潤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