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化療藥物的患者有福了!醫:靠「人工血管」減少挨針的痛苦

醫療技術

在台灣醫療的進步下,癌症雖然持續蟬聯台灣十大死因榜首,但隨著近年來治療的進步,患者存活率和生活品質已大幅提升,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先進的化學及標靶藥物治療。但如果接受針劑靜脈注射的方式來給予化療藥物,長期注射下容易導致血管栓塞、靜脈炎或因藥物滲漏而造成對血管及周遭組織的傷害。目前的共識是對於需要長期接受化療藥物的患者,可藉由一個植入在身上的人工血管注射裝置來給予治療。

人工血管注射座植入是個局部麻醉的手術,手術時間約40分鐘,最常見的做法是由外科醫師在鎖骨下開立一個約3公分的傷口,找到合適的靜脈後,把人工導管的一端置入,另一端則連接到注射座並將其隱藏在皮膚下。當要接受化療時,醫護人員可藉由手觸摸皮膚下的注射座,將專用針具穿刺入注射座後給予藥物。另外,人工血管座也能夠進行患者的抽血,減少挨針的痛苦。

(更多癌症相關新聞:婦女癌症首位》如何在乳癌初期就找到合適治療方式?醫推這款Line聊天機器人

在癌症患者治療的過程中,定期的電腦斷層追蹤病況及併發症也是治療很重要的一環。對於特定病兆的診斷及追蹤,顯影劑的注射常常是需要的。但因為顯影劑藥劑的黏稠特性,在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時需要耐高壓的管路才能讓顯影劑在既定的時間內抵達器官,而產生清晰的顯影。目前大部分注射顯影劑時,仍是從四肢靜脈放置留置針注射。然而,對於需常常接受斷層掃描檢查而放置靜脈留置針的患者而言,這是極大的心理壓力。同時,多數病友因病況所需,已經常常接受靜脈注射,造成血管硬化、脆弱、易破,「打針」便成為醫護人員與病人共同的惡夢。

傳統的人工血管座因無法承受高壓,如果用來注射顯影劑,可能導致管壁破裂或滲漏。殘留在皮下組織的顯影劑可能會造成局部發炎或缺血, 嚴重時還可能需要接受清創治療。

近年來醫療科技的進步,有新式抗壓型人工血管座的產生;不僅可以使用於化療藥物治療,只要配合合適的針具,也可用於電腦斷層檢查之顯影劑注射,大大減少患者面對追蹤檢查的不適。此外,近年來人工血管座的材質也不斷改良,不但能減少因藥劑侵蝕而破裂受損,注射座的設計及材質也更輕薄柔軟,減少病人的不適感。目前新型人工血管座已有健保給付, 對於需要的病人是一大福音。

原文作者為新光醫院 心臟外科 顏羽彤醫師,本文轉載自第359期《新光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