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冷戰!北京想用減碳換美對人權閉嘴 華府堅持一碼歸一碼

環境議題

本文作者為:英國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諮詢委員坎普納(John Kampfner),他也是《泰晤士報》(The Times)專欄作家、英國智庫「皇家聯合軍事研究所」(RUSI)資深研究員

氣候變遷是一種終極考驗,考驗各國能否在競爭全球主導地位的同時合作拯救世界。如果美國和中國無法在氣候問題上合作,那麼他們也不可能在其他問題上合作。這兩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合計佔全球總量40%以上

因此許多人擔心,如果美中不在減排方面互相合作,對抗氣候變遷根本不可能取得有意義的進展,人類在劫難逃。儘管美中雙方都知道,他們必須迅速採取行動遏止氣候災難,然最新證據表明,傳統外交手段並未發揮作用。

氣候與人權不可分割?

2021年3月,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的政府在阿拉斯加舉行首場美中會議,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批評中國人權情況後,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發表長篇大論回擊。4月,美國氣候特使凱瑞(John Kerry)成為首位訪中的拜登政府高層,並與中國氣候官員謝振華會面;此後兩人對談了數十次,但外界並不清楚他們是否有取得進展。

透過傳統外交管道,一方幾乎不可能勸說另一方改進其氣候表現,而美國在戰略上有三個基本問題:

首先,國際社會已經開始把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或至少是川普主義──在美國重新掌權的可能性,納入自己的戰略評估。

其次,拜登政府堅持將氣候政策與其他問題分開。因此,凱瑞強烈反對下面這種想法,即中國能以在氣候方面妥協交換美國在其人權問題上「保持沉默」。但中國堅稱「氣候合作與美中關係大環境無法分割」,兩國因此陷入爭執。

第三個問題最為棘手。即使在阿富汗崩潰之前,美國的國力──無論硬實力或軟實力──都無法再與過去相提並論。美國告誡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效果,也無法媲美於前。

北京有自己的玩法

今(1)日「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在英國格拉斯哥(Glasgow)召開,高層外交(high-level diplomacy)受到全球關注,但事實上,真正推動有意義改革的因素是來自其他領域。世界應對氣候變遷的成敗,取決於各國的自身利益。未來幾十年的問題在於哪個國家──哪套制度──能扛起世界綠色公民的大旗,誰能率先利用綠色技術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一開始,綠色科技將是強權之間的競爭,但「自保」也將成關鍵因素之一。究竟何時民眾才會開始意識到,在氣候問題上毫無作為將危及他們自身?情況得變得多糟,專制國家的人民才會要求激進改革?

至今,中國官方的氣候政策可謂讓人喜憂參半。2020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聯合國表示,中國將在2030年達到排放量峰值(peak emissions),2060年實現碳中和,從而在淨零排放達標時間上超越了美國。但那以後,中國發布的公告就沒那麼令人振奮了。

2021年習近平在聯合國的演說中,他只提出一項新承諾,即中國將停止支持海外燃煤發電計畫。此舉是受到來自日本、南韓的壓力,這兩國率先做出類似承諾,因此北京面臨愈來愈大壓力,要求他終止海外燃煤融資(2013年以來,中國、日本、南韓在此類融資上共佔95%)。然而中國的這項妥協可說是唾手可得,因為受援國早對展開新燃煤發電專案抱持謹慎態度。

然而,這齣「綠色大戲」(Green Great Game)中,真正重要的是看中國如何「編舞」。中國致力表明,該國氣候進程完全取決於其自身情況。德國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總裁胡謐空(Mikko Huotari)解讀「中國人不會被外力左右。這是一場『等待』的遊戲,只能坐等信號出現」。

氣候變遷被斥為「西方陰謀」

中國也已經意識到脫碳帶來的經濟機遇。世界十大風力渦輪機製造商中,有七家是中國企業。中國經濟如此龐大,其建設的再生能源基建比世界其他地區加總起來還要多,降低了太陽能、風能和其他資源成本。

然而,中國也高佔全球53%燃煤發電,而且仍在增加產能。專家表示,中國須在10年內關閉500多家燃煤發電廠,才有機會實現其氣候目標,但截至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相關動作。相反地,中國仍處在後疫情「煙囪復甦」的陣痛中。更糟的是,最近有十個省份因為生產下滑而被迫實施能源配給,這敲響了警鐘,因此有人呼籲提升燃煤發電。

另一方面,氣候問題背後是一場正在中國進行的廣泛「文化戰爭」,氣候變遷遭民族主義者斥為「西方偽科學」,是一場蓄意遏制中國成長的陰謀。

而與上述政治力量相悖的是,極端氣候帶來的衝擊。2021年夏天,河南省短短三天內就下了將近一整年的降雨量,導致300多人喪生。基建缺陷、天氣預報失準激起眾怒,地方當局也因此在社群媒體遭到前所未見的批評。

中國領導人一邊認同國內民眾和國際社會的看法,一邊要求其他國家對他放寬標準。北京經常這麼反駁,他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不應遵守和歐美一樣嚴格的限制,因為歐美的排放量更大、排放時間也更長。

冷戰下的代理人戰爭

隨著COP26展開,這場「綠色認證」爭奪戰將在道德提升、警訊惡化下更白熱化。重點是我們必須記住,這是一場更廣泛的冷戰下的代理人戰爭。美國、中國的競爭本能,將推動雙方在新科技發展和各種放話上互別苗頭,而他們是在作秀還是真有實質貢獻,還有待觀察。

如果兩國能減少懷疑、加強合作,我們確能取得更多成果。然而,舊式外交在今天這個世界已經行不通了。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校稿潤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