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成常態 石油巨擘在臉書砸廣告為化石燃料護航

環境議題

本文作者為:

NGO國際氣候行動網絡(Climate Action Network International)執行長艾索普(Tasneem Essop),她也是NGO化石燃料不跨散條約倡議指導委員;

德國智庫「海因里希‧伯爾基金會」(Heinrich Böll)國際環境政策主任富爾(Lili Fuhr),她既是化石燃料不跨散條約倡議指導委員,也是氣候正義基金會(Climate Justice Fund)創會董事。

2021年北方國家的夏季爆發了一系列打破紀錄的自然災害,包括中國和西歐的洪患、北美熱浪和乾旱、非洲極度乾旱以及副北極(sub-Arctic)和南歐野火,全球災害不斷。

這是氣候混亂的開始,傳遞一項明確訊息:我們不能再依賴歷史模式預測未來的自然災害。值得注意的是,「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最新報告明言人類活動導致極端氣候,過去十年來,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高佔86%。

石油巨頭在臉書下廣告「續命」

幾十年來,一小部分極其富有強大的私營和國營企業藉由銷售化石燃料賺得缽滿盆盈,它們欺騙民眾的同時,又對政府發揮影響力,阻止當局採取政治行動對抗氣候變遷。石油巨頭盡力為其商業模式「續命」是有跡可循,例如2020年它們在臉書宣傳「氣候友好」、「綠色瓦斯」(green gas)的廣告,有高達4.31億人次觀看

這種企業詐欺尤其衝擊南方國家,他們正致力提升自身經濟安全,並冒著使自己深陷基建資產陷阱的風險。事實上,每個區域都有發展再生能源的巨大潛力。國際合作和支持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尤其是來自北方國家的資金。

缺乏國際建制直接處理化石燃料問題,使該產業持續擴張,2015年簽署《巴黎氣候協議》後也是如此。根據聯合國「生產差距報告」(Production Gap report),目前2030年將達到的化石燃料產量,比1.5°C溫控目標下的碳預算還要高出120%。

這可能會導致氣候變遷失控,化石燃料產業的擁護者卻仍能得逞,顯示政治領導人漠視這個最明顯的氣候混亂因素。而IPCC一邊拉響氣候警報,加拿大挪威英國美國等所謂「氣候模範生」,一邊也在批准新的化石燃料計畫。

1990年代初期,把焦點放在盡力減排可能還算是明智,但今日這顯然已經不足,我們還需要一個明確限制化石燃料供應的機制作為補充措施。

以《禁止核子擴散條約》為藍本

各種新倡議能充作論壇平台,建立氣候領導力的新規範、創造政治空間,推動先驅和脆弱國家之間的討論,例如「超越石油和天然氣聯盟」(Beyond Oil and Gas Alliance)。但隨著政治動力增強,我們必須致力制定國際法,而達成這一目標的工具就是《化石燃料不擴散條約》(Fossil Fuel Non-Proliferation Treaty),該條約不僅獲得全球支持,也有助我們真正邁向氣候宜居社會。

該條約是以《禁止核子擴散條約》(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的三大支柱為基礎,效法其他旨在減少核武、地雷、臭氧消耗和其他風險威脅的現有國際條約。

第一根支柱為「不擴散」,國際社會過去幾個月在這個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國際能源總署(IEA)表示,任何新化石燃料開發計畫都與《巴黎氣候協議》的目標有衝突,而七大工業國集團(G7)成員同意,停止為新燃煤項目融資,許多司法管轄區(jurisdictions)也禁止批准所有新化石燃料計畫。

第二根支柱是在可行的情況下「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大部分氣候科學家都贊成,我們必須減少現行的化石燃料貯存和生產量。即使沒有進行任何新燃煤、石油或天然氣計畫,截至2030年,全球石油和煤炭產量也將比1.5°C目標分別多出35%、69%

第三,條約應有助於以平等為核心的國際合作進程,實現擺脫化石燃料的正義轉型。富裕的化石燃料生產經濟體應出面領導,與較貧窮的國家、勞工和受到衝擊的社區分享轉型的好處,同時分擔轉型的負擔。這應包括提供融資,讓決策者能夠落實並維持必要的氣候政策。

脫離洞穴必須先停止挖坑

數百個組織已經加入呼籲制定《化石燃料不擴散條約》,而它們代表的是千百萬人的心聲。 2021年稍早,圖博(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和其他100位諾貝爾獎得主,一同呼籲終止化石燃料擴張,2000多名學者和科學家也在公開信中表達支持。

未來,我們不得不生活在一個極端氣候愈加激烈頻繁的世界,但若想從洞中脫身,首先得從停止挖坑開始。這項要求不能屈服於化石燃料游說團體及其政治盟友的權力和影響力。

如今,尋找可行方案管理化石燃料產業的退場,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重要,而《化石燃料不擴散條約》為真正的國際氣候領導與合作提供了願景和方法。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校稿潤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