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10月新生兒僅12.56萬 台灣1年消失掉1.6個宜蘭市....

政治

台灣在2020年出現人口「生死交叉」,死亡人數超越新生兒人數,正式進入人口負成長。今年10月底人口數比去年10月底減少15萬2592人。

台灣人口一年減少15萬2592人,這代表什麼意義?值得大家思考,簡單的算數告訴我們,它代表的是一年消失1.75個苗栗市、或1.6個宜蘭市、或1.5個花蓮市、或1.46個台東市,如果以這樣的速度繼續下去,兩年可能就消失30萬人口,幾乎等同於兩年就會消失掉一個新店市(30萬人口)。

今年前10月新生兒僅12.56萬人

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截至10月底,人口數為2341萬3879人,比9月減少1萬7069人;新生兒1萬3166人,較9月減少298人。累計今年前10月出生數為12萬5636人,較去年同期減少7410人,台灣正式進入人口負成長階段。

據美國非營利統計機構「人口資料局」數據顯示,去年台灣出生率約1人(0.99),僅次於韓國0.8人,雙雙敬陪末座。生育率低落將造成人口結構轉變,現在每名青壯年要扶養4.02名老幼人口,再過30年,我國將會跨過20%老年人口門檻,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

我國人口自然增加數在2020年呈現黃金交叉,首度轉為負值,共負0.8萬。(圖片來源/國發會)

預估今年我生育率全球最低,最快再11年總人口跌破2300萬

2020年我國出生率和死亡率呈現黃金交叉,正式邁入「人口負成長」階段,全年出生人口16.5萬人,死亡人口17.3萬人,總共負0.8萬人,是我國首度面臨「生不如死」的情況。不過與疫情無明顯相關,因為死亡人口近5年來皆落在17.1到17.6萬餘人左右,未出現明顯波動,出生人口則維持年年下降的趨勢,2015年還有21.3萬人,去年暴跌到只剩16.5萬。

除自然增加由正轉負以外,去年因疫情影響,社會增加也轉為負值,也造成我國人口20年來首度減少。2020年總人口數2356萬人,較2019年的2360萬人,減少近4萬人。國發會預估未來將持續下跌,最快2031年可能就會跌破2300萬人大關。

我國去年生育率僅0.99人,美國中情局推測,2021年生育率將跌至1.07人,排名全球倒數第一。國發會則較為悲觀,認為若生育意願無明顯改變,今年將只有1.01人,未來十年也只會維持在1.1左右。一般維持穩定人口結構的替代水準,為每名婦女生產2.1人,但我國自1984年後長期低於此數字,恐會對整體人口結構造成巨大衝擊。

2025年我國老年人口預估達469萬,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圖片來源/國發會)

少生、老化促扶養比飆高,人口紅利漸流失

儘管出生率明顯下滑,但扶養比卻來到40.2的新高點,即每百名青壯人口,要扶養40.2名老幼人口。原因在於我國人口邁向高齡化,65歲以上人口數共378萬人,佔總人口達16%,為高齡社會。

依照國發會最新預測,認為2025年老年人口將達到469萬,超過總人口數20%,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也較2018年時的預測提前一年。與此同時,14歲以下人口則持續下探,去年仍佔12%、共296萬人,2050年將只剩約9%、189萬人,顯示我國老化速度飛快。

人口結構老化、出生率低迷,實為我國一大警鐘,也是重要的國安危機。除青壯年扶養比日益沉重外,我國人口紅利也逐漸流失,長期來看將造成社會生產力低落,包括產業缺工、消費力降低、政府稅收減少等問題。

「不婚」害的!政府推公托+津貼救生育率

中研院社會研究所副研究員鄭雁馨指出,生育率下滑的主因是結婚率降低。由於傳統文化影響,結婚和生育高度相關,台灣的非婚生育比率極低,只有4%(歐盟平均41%)。因此政府應該進一步釐清不婚結構,了解為何這麼多人不願意結婚或沒有結婚,有伴侶的人又為何不結婚。

鄭雁馨批評,我國的生育政策過於直線思考,並不是效仿其他國家作法,一年就能生出30萬個新生兒。她強調,除了發生育津貼以外,政府也必須讓民眾感受到政策的穩定性,例如穩定、優質的公托環境等。

為鼓勵生育,衛福部5月推出許多鼓勵生育措施,包括發放生育津貼、托育費用補助、補助留職停薪津貼等,也針對懷孕婦女改善照護措施,例如提高產檢次數及項目、增加帶薪產假。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也提及,接下來將會推出長期政策,包括提高托育公共化比例、提高育兒津貼、營造友善職場等。

林萬億指出,德國曾利用提高公托比的方式拯救生育率,政府也希望仿效此方式,將公托比例在4年內拉高至三成五,並推動送托比提升至72%。

我國總人口數減少,2020年較2019年減少近4萬人,預估未來仍呈降趨勢。(圖片來源/國發會人口推估統計查詢系統)

空屋率史上新低,揭家戶型態改變現況

人口總體呈下跌趨勢,但去年空屋率卻來到史上新低,落在9.96%,也是2009年以來首次低於10%。人口越來越少、房價愈來愈高,究竟都是誰在買房?依照內政部資料,平均用電度數小於或等於60度的住宅視為低度使用,低度使用住宅佔整體房屋比率即為空屋率。自2009年空屋率攀上高峰11.49%後,一路下降至去年底的9.96%。六都中以高雄市最高10.3%,台北市最低7.5%。

人口數減少,但空屋率卻降低,關鍵原因在於家戶型態改變。自2010年以來,我國家戶數自793萬躍升至893萬,戶量(每戶平均人數),卻逐年遞減,從2.92人降至2.67人,其中2人以上家戶佔比遞增,4人以下家戶佔比則遞減,改變過去兩代同堂型態,個人獨居的情況也所在多有。因此持有或租用房屋的人增加,空屋率自然下降。

不過儘管空屋率下降,空屋數量卻高達166.4萬宅,其中空屋率最高落在新落成未滿5年的房屋,平均高達37%。而持有非自住住宅的個人,從104年的33.6萬人上升至110年的50.2萬人,代表持有多屋者平均年增長率約為7%。社會團體「巢運」指出,台灣房價飆漲、囤房族卻增加,呈現「空餘屋與房價雙高」的奇特怪象,囤房問題越來越嚴重,成為投機炒作的溫床。巢運也呼籲政府應信守改革房屋持有稅的承諾,盡速提出囤房相關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