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港缺貨、物價飆漲 供應鏈過度全球化反成不定時炸彈

總體經濟

本文作者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經濟學教授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他與羅賓遜(James Robinson)合著有《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繁榮和貧困的起源》以及《狹窄的走廊:國家、社會和自由的命運》。

全球供應鏈曾是決策者最不擔心的議題。關心這個話題的主要是學術界,學者致力於研究全球供應鏈可能如何提升效率及其潛在風險。2011年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顯示,供應鏈中斷會嚴重衝擊全球經濟,儘管如此,當時還是沒有什麼人意識到供應鏈中斷這件事非同小可。

如今人們後知後覺:現在供應鏈阻塞導致商品短缺、加劇通貨膨脹、讓各國領導人憂心忡忡。

供應鏈過度全球化

拜登政府意識到供應鏈是保障未來經濟安全的關鍵,這點值得稱讚。2021年2月,拜登發布「美國供應鏈行政命令」,旨在敦促幾個聯邦機構確保供應鏈穩定,提升供應鏈水準。2021年6月,白宮發布了一份100天供應鏈審查報告題為「建立彈性供應鏈振興美國製造業、促進廣泛增長」。

這份250頁的報告提出許多真知灼見。有些建議已被採納,用於進一步提高美國勞工技能和經濟創新能力。還有一些建議用於探討國際關係和安全研究,比如討論國防和其他關鍵產業依賴進口加工貿易,將如何影響國家安全。

不過,這份報告最重要的貢獻在於,它指出全球供應鏈帶來各種社會成本。報告寫著「為了促進國內生產力,多年來我們的私營部門和公共政策都將追求效率和低成本,置於安全、永續和彈性之上,由此導致供應鏈風險」。這份報告提出一個問題:到頭來,供應鏈過度全球化(hyper-globalized chains)對提升經濟效率真有那麼大的好處?

對於上述問題,經濟學家往往默認:確實有好處。兩家企業進行交易後各自受益,既是一種雙贏,也有助整體經濟發展,因為效率提高而成本下降了。至於其中是否涉及美國企業將工廠遷至中國,經濟學家認為這不是問題的重點。

企業沒考慮到「自己就是風險」

然而,除了上述國防相關問題,供應鏈還會從兩個關鍵層面對經濟構成危險。供應鏈愈是複雜,經濟風險就愈大,任何一個環節斷裂都會影響整條供應鏈,如果某種必要資源的投入因此不足,價格也會隨之飆升。

最糟的情況是,產業鏈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引發骨牌效應導致企業倒閉,整個產業陷入停滯狀態。從邏輯上講,這種情況類似金融領域的連鎖效應,即一家銀行倒閉會導致其他銀行也跟著倒閉甚至破產,2008年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閉後就是如此。

原則上,由於不確定性的成本很高,企業在決定建造供應鏈體系時會先考慮到這些風險。然而實際上,有強大的經濟因素可解釋為何企業可能過度擴張其供應鏈。首先,企業的確會考慮自身風險,卻不會考慮自己造成的系統性影響,更不會考慮自己對其他公司或整體經濟所帶來的風險。

此外,當全球競爭下企業具有強烈動機降低成本,此時即便外國廠商提出的報價僅有微小價差,也會變得異常有吸引力,短期內更是如此。如今是股市期權和高額紅利氾濫的時代,經濟利益也是管理者考慮的其中一項因素。企業執行長降低成本、提高利潤會立刻獲得獎勵,而隨之而來龐大代價──無論是未來的不確定性或是破產──很可能都與他們無關。

供應鏈分散不利收入正義

第二個危險沒那麼嚴重,但重要性絲毫不減。白宮報告指出,問題在於「美國已把全球市場的某些特徵視為不可避免,尤其是企業和資本會逃往薪資和稅收最低、監管制度最寬鬆的地方」。

這一說法與哈佛大學經濟學家羅德里克(Dani Rodrik)先見之明不謀而合,即全球化不僅僅關於對商品和服務的貿易,同時意味著「租金共用」。因此,供應鏈的全球化是資本與勞動之間的平衡出現變化這一過程中的一部份。

這一過程中,最直接的一種形式就是離岸外包,管理者能藉此維持低薪。這種形式能成功,得益於外包者與承包者雙方:美國企業將供應鏈拓展到中國或越南等國以減少員工開支,這些國家勞動法不完善因而薪資水準較低。

供應鏈分散對企業還有另一項好處,那就是增加工人組織集體談判的難度。企業甚至可能從全球供應鏈獲得稅收優勢,前提是它們在低稅率的地方能創造利潤。

第二個危險同樣不利美國經濟發展。企業高層傾向全球化公司的供應鏈,即便這麼做並不能提高效率,但他們認為這能將租金從工人轉移到股東身上。如此一來,企業不僅使供應鏈過度擴張,還藉由壓低薪資水準導致收入分配極不合理,尤其是中低技能勞工的薪資。

CEO只在乎衝高股價

白宮報告建議將更多供應鏈留在美國,特別是製造業。然而,這點如何才能實現呢?一個雙管齊下的方法最有效。首先,我們需要完善激勵企業投資國內供應鏈的機制、改善國內稅收制度、消除離岸外包的稅收優勢,還有減少勞動監管的套利空間。

其次,我們也需要其他一些更根本的變革。當下全球供應鏈混亂,美國能趁機就經濟發展及其意義進行更深入的討論。否則,只要執行長仍沉迷於短期股市行情走勢,他們就會在「股東價值 」導向的意識形態驅動下,竭盡所能、不顧一切地將租金從勞工身上轉移出去。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校稿潤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