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猩猩都有電子錢包!虛擬貨幣NFT竟能拯救瀕危物種

虛擬貨幣

本文作者為:

雷德嘉德(Jonathan Ledgard),新興技術專家暨小說家,首家「跨物種貨幣服務」創辦人。

邁加德(Erik Meijaard),生物暨保護學家,婆羅州期貨計畫創辦人。

為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提供個別數位身份,可能很快就會成真。目前,這些動物唯一的經濟價值是其經過加工的身體部位,而提供牠們一個與其身分連結的數位錢包(digital wallet),並讓牠們用該錢包支付保育費用,將能改善牠們的生活,同時增加牠們的生存機會。

為保護猩猩提供金錢誘因

大猩猩、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等類人猿是跨物種貨幣計畫發展初期的理想候選人。

與我們關係最密切的「演化表親」的數量正在遽減,目前僅70萬類人猿存活下來:想像一下,相當於美國華盛頓特區(Washington D. C.)的人口散居於數千個與世隔絕、貧窮但快速發展的村莊邊緣,或者泥土路兩旁的森林中。人類和類人猿在工業時代沒能和諧地生活在一起,但在後工業時代,我們可以扭轉這種局面。

我們提議從紅毛猩猩開始。這種聰明的紅猿,目前只有12萬隻還生活在蘇門答臘(Sumatra)和婆羅州(Borneo)的森林棲地中。2000年以來人類為保護紅毛猩猩耗資10億美元,然而這段期間,仍有超過10萬隻紅毛猩猩因森林砍伐、騷擾和殺害而喪生。當然,情況原本可能更糟──若非保育工作,喪命的紅毛猩猩恐達到13.5萬隻──但我們很難說上述投資取得了成功。

保護紅毛猩猩的邏輯其實很簡單。猿猴和人類共享這片森林,人類在此以種植農作物和林業產品維生,雙方都喜歡同樣的產品,但衝突也就由此而生。單純要求以森林維生的當地人容忍紅毛猩猩顯然是不夠的,他們需要知道這麼做有利可圖。然而,保育資金鮮少抵達能發揮最大效益的前線。

不只藝術品,瀕危物種也可成NFT

這就是科技能帶來新機會,更確實管理地球上非人物種的地方。硬體領域出現猶如「寒武紀大爆發」的技術革命,包括電腦、資料存儲、智慧型手機、相機、感應器、無人跡、地面機器人、衛星、基因組等等,讓我們能以高解析、低成本追蹤自然;而軟體領域的進步,例如人工智慧(AI)、元宇宙建構的遊戲平台、分散式加密以及區塊鏈治理等等,也讓我們能以全新方式在網路上代表其他物種。

大量資金流入加密貨幣,足以證明自然出現了新的「貨幣經濟學」(tokenomics,又稱代幣經濟學)。研發出加密創新技術的人,在創造能累積價值的數位稀有性(digital scarcity)方面取得驚人成功,而瀕危物種的「生物稀有性」對加密貨幣的持有者而言,勢必也會成為一種資產。因此問題在於,如何以對各物種及其保育者都更有益的方式,來推動這項事業。

為每隻猩猩建立數位錢包

我們計畫將販售非同質化代幣(NFTs)所獲得的收益捐贈給第一批紅毛猩猩數位錢包,而每個數位錢包,將由能代表紅毛猩猩利益進行決策的科學家和其他簽署人負責管理。

隨著時間過去,這個過程將符合「薛丁格定律」(Schrödingerian):每當人類確定新觀察到一隻類人猿,就以牠的名義設立一個數位錢包,並以錢包中的資金,支付跨物種貨幣(Interspecies Money)給遵守某些簡單但可核實的規範。這些規範將由紅毛猩猩(或更確切而言,是由代表其需求的人類和電腦代理人)來負責制定,任務可能包括「長時間觀察我」、「別碰我的樹」和「不要殺害我」。

目前,保育一隻紅毛猩猩的支出是每天1.3美元。我們認為在大部分情況下,每天把1美元存入紅毛猩猩的數位錢包將能產生頗具意義的變革。每年支出400美元,確實比周邊社區每位兒童獲得的發展援助資金還要多,但因紅毛猩猩正面臨生死存亡關頭,因此這樣的不平衡或許仍算合理。此外,由於跨物種貨幣明確將非人動物及人類管理者連結起來,紅毛猩猩錢包有一大部分資金,會用來支付當地農民及其子女,當作他們幫忙蒐集資料的酬勞,或者賠償紅毛猩猩對其作物的破壞。

瀕危物種發行加密貨幣

如果跨物種貨幣在紅毛猩猩身上行得通,它也能適用於其他類人猿,尤其是非洲的西部低地大猩猩,在剛果森林牠們常被當作野味獵捕食用。其他可能首先受益於跨物種貨幣的物種,包括儒艮、長頸鹿和逆戟鯨。從富有魅力的哺乳動物開始,跨物種貨幣有潛力推廣至樹木、鳥類甚至昆蟲和微生物。

屬於其他物種的數位貨幣可能誕生,猶如生物多樣性的中央銀行那樣運作。此外,稀有物種的非同質化代幣或能構成可儲存價值,支持這樣的機制運作。

類人猿面臨的威脅提醒我們,人類在廣泛保護其他物種方面缺乏雄心壯志。隨著人口增長,只有人類同意與猿猴和平共存,牠們才有機會生存。有鑑於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周遭往往住著經濟最底層者,以清楚且持續的方式向他們支付費用,是往實現目標邁進一步。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校稿潤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