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車站的物換星移:鐵路地下化明年8月通車

文資建築

­乘載高雄人流的高雄車站,去年歷經承包商財務問題無力履約,重新發包,而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在今年2月復工,鐵改局也於3月16日時說明目前部分進度已達90%,預計明年8月完成鐵路地下化,正式通車。

未來舊站的帝冠式建築將移回原址,與車站開放下沉式廣場融合,作為車站南、北向人行主要路線,銜接高捷美麗島站,成為南北軸線的視覺焦點。

日治時期的面貌。(圖片來源/taiwanschoolnet)

高雄車站的原點

在迎接改頭換面之前,還記得富有歷史風情的高雄舊火車站,最初是如何誕生的嗎?

高雄舊車站興建於1940年,是日治時期台灣西部最後一個完成的火車站,而車站最初是從哈瑪星遷到目前建國三路現址,當時土地上還是一片稻田,為了因應軍事、經濟和市區發展需求,以及日本人的「南進策略」所蓋,許多重大建設、工廠,都延臨港線興建。

與其他車站無法比擬的特色在於,車站內部採西式格局的挑高設計,結構顛覆以往如基隆、台中等地的文藝復興,也異於如嘉義、台南的現代折衷主義,而是仿和風的「興亞式風格」──即為在現代建築的屋身上添加日本屋頂,又稱「帝冠式建築」。樣貌氣勢非凡,十足表達侵略野心,現今除了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之外,想看相同的車站風情只能前往日本關西了。

高雄舊火車站如今遷址,內部改建成高雄願景館。(圖片來源/sfmine79@Flickr)

走過六十年歷史,接下來?

走過日治時期、二戰後初期,工業時期經濟起飛,一直到21世紀,車站開始大量吞吐人潮,周圍街景也隨著時代演變,從林立椰子樹和懷舊街燈,轉成商旅、補習班與百貨公司等繁華景象,一路伴隨高雄市的發展,見證遊子的到訪與離開,也在高雄人心中種下一顆懷舊、依戀的種子。

最後,當鐵路地下化工程正式規劃、展開,高雄車站才終於卸下重擔,於2002年3月27日發出最後一班車,完成60年來的運輸使命,但火車站的歷史定位、市民心中的共同情感,卻成為高雄無法抹滅的文化資產。

若對老火車站抱有眷戀,不如來一趟前身舊站(已搬遷到附近空地)的「高雄願景館」,內部是以「數位博物館」的型式展示,包括將參觀者寫下的祝福轉為地面LED燈的「風景明信片區」、以虛擬實境飛越愛河、光之塔等地標的「3D虛擬互動區」等,以前衛科技見證高雄的發展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