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民主素養的一堂課 其實公投不是只有贊成或是反對而已

教育議題

昨日,公民老師與我談到他在班級討論台灣的四個公投議題,也想聽聽我對四個議題的看法。

我並沒有直接告訴他我的決定,而是針對此次公投,我們學到了甚麼?

誠然,這次公投是歷年來台灣最受到人民關注的表決,其中有幾個議題牽涉到科學辯證的問題,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推論與看法,也產生重大的意見歧異,但不管如何,能讓民眾對公投產生關注,我想這對台灣的政治有正面的影響。

不只是投票,更該關心公投是否提升民眾的民主素養

公投(plebiscite.Volksbstimmun)一詞最早出現在羅馬共和國時代,是指「由普通平民(plebs)直接來議决(scitum)的意思」。

這個制度其實是古希臘城邦國家雅典政治制度中全民參與政治决策的機制。近代則以瑞士實施頻率較高也較有經驗。其他國家或多或少採用過這種方式,以解決政治、種族、經濟、城邦的憲法等重大爭議性問題,因此,公民投票是一種對事不對人的制度。

在台灣,因為欠缺經驗,因此產生許多問題。然在議題的背後,我們更應該關心公投是否提升了民眾的民主素養?

2012年,教育部提出「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計畫」中,對民主素養的定義為:「現代公民須具備透過民主程序處理爭議的能力。應教育學生尊重事實、講究理性溝通,培養公民具備參與民主審議、面對合理爭議所需之知識、技巧與美德。」

別只訴求贊成或反對,應該給下一代好的示範

此次公投,應更深切探討與反思:何謂尊重事實及理性溝通?但是我們很清楚科學背後有許多的推論,導致產生的結論有重大的差異;也因為切入的角度不同,產生的觀點決然不同。

但不管如何,在學校我們需教導學生如何蒐集資料,理性分析、思辨,然後決定選擇。選擇後,尊重大多數的意見,並為決定的後果進行監督與補教措施這才是一種民主素養。

因此,公投的同意與否,不能僅在於對於訴求,公民社會更需面對的課題是,公投提案背後的實質內容是否被討論、被溝通、誰是利害關係人?如果我們僅在訴求上贊成或反對,而未深究其實質內涵,且對相關提案缺少政策的可行性與周延性之辯論,甚至對受到傷害的事物進行補救,如此,我們也失去了一次全體公民素養教育的契機。

素養是現在進行式,投票前盡全力的去辯證,尊重彼此選擇,給下一代好的示範。

本文授權轉載自陳清圳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