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11》指揮中心:24日起開放疫苗全廠牌混打...18歲以上、間隔滿5個月者

疫情前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0)日公布國內新增11例COVID-19移入確定病例;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11例境外移入個案,為7例男性、4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50多歲,分別自義大利(案16917)、美國(5例,案16918-16920、案16922、案16926)、德國(案16921)、法國(案16923)、巴西(案16924)、越南(案16925)及菲律賓(案16927)入境,入境日介於今(2021)年12月5日至12月19日;詳如新聞稿附件。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也表示,對於打第2劑的建議以同一廠牌完成兩劑接種,想要混打也沒有強制限定,主要是間隔時間不同。

指揮中心說明中研院P3實驗室事件調查進度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0)日表示,有關中研院P3實驗室內部調查報告,該院已依指揮中心要求期限於昨(19)日晚間送達指揮中心。報告書中說明事發經過、院方應變措施、感染途徑調查、院方整體調查結果與根本原因分析、責任檢討與未來改進事項;其中針對人員訪談、11月中下旬監視器錄影檔、實驗室使用紀錄表等調查發現,確認具有以下三項感染暴露風險因子:

一、實驗操作區與非操作區均存在環境汙染。於實驗動物操作時,未於生物安全櫃中進行。髒墊料直接置於未封口的袋子、也未放置於加蓋的容器中。

二、個案及其他實驗室人員均曾僅穿著一般防護裝備(未戴N95口罩、雙層手套、護目鏡或面罩)執行實驗。

三、個案於脫除防護裝備過程先行脫口罩。

根據以上感染暴露風險因子,中研院研判感染途徑可能有三種:

一、呼吸道直接暴露受汙染的墊料粉塵、染疫動物受刺激而引發噴飛沫或氣膠的環境。

二、手套表面因直接操作染疫動物被汙染,於脫卸防護裝備程序先誤脫口罩時,接觸臉部口鼻等部位而感染。

三、防護裝備外層在操作區遭帶有病毒之物體表面汙染,於脫卸防護裝備程序先誤脫口罩時,使口鼻暴露於脫卸過程而感染。

此外,中研院亦針對:(1)新進人員教育訓練與操作指導;(2)實驗室SOP操作;(3)實驗操作過程監控;(4)個人防護裝備穿卸流程;(5)意外事故通報流程;(6)動物科學應用審核管理規範及感染性生物材料之使用管控;(7)本次染疫事件成因的系統性問題等七大面向,進行制度面及執行面的回顧檢討。

中研院也說明若最終調查認定確有違反規定,將依據人員身分別處理責任歸屬及處分。中研院並提出未來將成立P3實驗室綜合檢討委員會,確實改進P3實驗室的管理運作級生物安全監督查核機制。

指揮中心說明,該中心已於12月17日及19日派員訪談中研院該P3實驗室主管、工作人員、及中研院生安會主委,並於今日上午提交訪談結果及中研院內部調查報告予外部專家調查小組,且安排於本週四開會進行審視及討論,預計兩週內提出外部專家小組調查結論及建議;另亦將依傳染病防治法第34條、第69條及感染性生物材料管理辦法第25條規定,對中研院進行裁處,最高可處十五萬元罰鍰,並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按次處罰之,並於生物安全疑慮解除前,要求該P3實驗室停止使用或處分相關感染性生物材料。

另依前開管理辦法第29條規定,於生物安全疑慮解除,經該院生安會確認後,報疾管署同意後,始得再行使用或處分相關感染性生物材料。

指揮中心另指出,除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P3實驗室已另案調查,其餘國內11家操作新冠病毒之P3實驗室均已於12/17查核完畢,未發現重大缺失。

ACIP專家建議,已完成基礎劑接種且滿5個月之民眾,應接種追加劑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0)日表示,昨(19)日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會議決議,經評估國內外疫情風險、國內疫苗供應現況並參酌各國疫苗接種政策,調整及建議COVID-19疫苗接種作業如下:

(一)已接種基礎劑(primary series)第一劑COVID-19疫苗之民眾,經醫師評估符合接種間隔後,第二劑可選擇我國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之接種任一廠牌COVID-19疫苗。

(二)經醫師評估有免疫不全或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之12歲以上民眾,應接種基礎加強劑(additional dose),其與第二劑COVID-19疫苗間隔至少28天,建議優先接種mRNA疫苗(如Moderna、BNT)或次單位蛋白質疫苗(如高端)。

(三)已完成基礎劑接種且間隔滿5個月之18歲以上民眾,應接種追加劑(Booster dose),建議優先接種mRNA疫苗(如Moderna、BNT)或次單位蛋白質疫苗(如高端),以獲得充足之免疫保護力。

 
指揮中心說明,會議中專家參酌國內外臨床研究與試驗結果及各國接種策略指出,目前經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專案輸入或製造之COVID-19疫苗,均需至少完成兩劑接種。由於目前國內各廠牌COVID-19疫苗供應充足,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歐盟及各國亦多採用基礎劑可混打策略,民眾經醫師評估後,可選擇同廠牌疫苗或混打,以提升疫苗接種完成率。

另ACIP專家檢視目前現有文獻及臨床試驗結果後表示,免疫不全以及免疫力低下病人即使完成2劑COVID-19疫苗接種,多無法獲得足夠的免疫保護力,爰建議12歲以上經醫師評估病情穩定之下列對象,應接種第3劑基礎加強劑,其間隔與第二劑COVID-19疫苗至少28天,建議優先接種全劑量mRNA疫苗(如Moderna、BNT)或次單位蛋白質疫苗(如高端):

(一)目前正進行或1年內曾接受免疫抑制治療之癌症患者

(二)器官移植患者/幹細胞移植患者

(三)中度/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患者

(四)血液透析患者

(五)HIV陽性患者

(六)目前正使用高度免疫抑制藥物者

(七)過去6個月內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者

(八)其他經醫師評估因免疫不全或免疫力低下,可接種基礎加強劑者

基於Omicron變異株疫情於各國持續升溫,ACIP專家表示雖然目前尚無證據顯示感染Omicron變異株後會增加重症、住院或死亡之風險,惟此變異株會可能造成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降低疫苗之保護力,加速傳播,即使曾經感染過其他COVID-19基因型痊癒者,亦可能感染Omicron變異株。

對此ACIP專家亦表示,目前就國際間臨床試驗報告、監測及相關文獻均指出,完成基礎劑接種後,疫苗保護力會隨接種時間消退,建議滿18歲以上民眾於完成基礎劑接種後,應接種追加劑。而依據目前國內外研究數據顯示,無論基礎劑接種何種廠牌COVID-19疫苗,國內追加劑建議優先接種Moderna COVID-19疫苗半劑量(50微毫克)、BioNTech COVID-19疫苗全劑量或次單位蛋白質疫苗(如高端)全劑量,以提升免疫保護力。

指揮中心提醒,前述政策訂於12月24日開始實施,施行細節將於近日函知各地方政府衛生局轉轄內COVID-19疫苗接種合約院所。指揮中心呼籲,符合接種資格之民眾,請儘速前往COVID-19疫苗合約醫療院所完成接種,加強免疫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