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多重要、台灣海峽就有多重要 布林肯訪東南亞拋「印太經濟架構」拉東協抗中

國際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日前首次出訪東南亞,與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馬來西亞首相依斯邁沙比利(Ismail Sabri Yaakob)會晤,並在雅加達(Jakarta)印尼大學(University of Indonesia)發表印太戰略演說。

布林肯指出,美國印太戰略具有5大核心,其中包括建立「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在貿易、科技、供應鏈、數位經濟、基礎建設、勞工權利、乾淨能源及脫炭等方面建立規範,有專家將之解讀為「TPP 2.0」。

「世界和平、國家自決和自由是我們的共同目標」1962年時任美國司法部長羅勃.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在印尼大學演講時這麼說,布林肯肯定這句話在今日依然適用。

印太戰略下的「印太經濟架構」成形!

「如果我們不制定規範,其他人也會這麼做,而他們的規範可能有損我們的共同利益和價值」布林肯在演說提及「印太經濟架構」雛形,美國擬於2022年2月公布詳細內容。

「廣泛促進繁榮」是美國印太戰略核心之一,美方將以外交力量協助美企將技術及資本挹注至印太市場和產業。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10月在美國─東協高峰會表態支持「東協單一窗口」(ASW),這能讓貿易過程更透明安全、降低成本和售價,而數位海關在封城下也能讓跨境貿易繼續運作。

供應鏈方面,提升其安全及韌性正是布林肯、美國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出訪印太的溝通重點,2022年拜登或舉行全球供應鏈峰會,而印太區域將是焦點。

儘管沒有點名中國「一帶一路」,布林肯指出,東協官員、企業、工會和公民團體對某些基建計畫感到不安,這些項目談判過程不透明又貪腐,海外包商「一條龍」式工程難以嘉惠當地就業市場,又有羅織債務陷阱、剝削資源、汙染環境之虞。

拜登1月上任以來,從國安到經貿,華府高層輪番出訪印太9趟共10國,其訪問順序具有三個層次:美國傳統盟邦(日本、南韓);立場中立但對美相對友善的國家(新加坡、菲律賓、越南);深受中國勢力影響的國家(印尼、馬來西亞及最後未成行的泰國)。

布林肯表示美國正透過「藍點網路」(Blue Dot Network)、G7「重建美好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等計畫,提供東協高品質、高標準基建,「印太國家希望獲得更好的基建,但他們若非覺得太貴,就是屈於其他人提出的糟糕協議」。

例如美國、日本和澳洲12月剛宣布與大洋洲島國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吉里巴斯(Kiribati)、諾魯(Nauru)合作建設海底電纜。

南海多重要,台灣海峽就有多重要

「這不是一場該奉美國還是中國為中心的競爭,而是支持各國的權利和協議,確保印太區域能延續其最和平繁榮的時刻」布林肯說。

「歷史顯示印太區域愈自由開放,美國也愈安全繁榮」布林肯說明,自由就是個人、國家和區域有權免於脅迫(coercion)、決定自身未來,而開放是資訊和想法自由流通,對不同的批評、文化、宗教、生活方式持包容態度。

布林肯指出,從東北亞到東南亞、從湄公河到大洋洲,各國對北京的侵略行為感到擔憂,他們希望中國改變行為,美國亦如是。

「這就是我們何以在維持台灣海峽和平穩定上,擁有持久不斷的利益」布林肯表示,中國宣稱擁有南海主權已經威脅自由航行權,從晶片、藥品到農產品,該航線每年貿易價值高達3兆美元(單位下同),攸關全球人民的生計和福祉。

為了防止印太區域爆發衝突,布林肯指結合軍事、情資和外交能力,也就是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所謂的「整合性威嚇」(integrated deterrence),美方尋求提升力量以維護和平。

此外,美方會繼續在東協支持反貪腐公民團體、調查記者、智庫,挺身反對不尊重人民權利的政權,建立開放安全、具協作性的網路,並和盟邦合作確保以規則為基礎的秩序。

無附帶條件!美國豪捐1億疫苗給印太

拜登反覆強調「強化同盟」,這不僅涉及美國與個別國家的雙邊關係,也包含提升印太區域內的連結,例如東協、美日韓同盟、AUKUS、Quad,以及和歐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等外部角色的合作。

另一方面,就武漢肺炎和氣候危機,美國致力打造更有韌性的印太區域。

美國截至目前為止捐贈印太國家1億劑疫苗、28億美元及物資,印度也在Quad疫苗計畫下承諾2022年底前額外製造50億劑疫苗。布林肯強調這些援助「沒有任何附帶條件」,而且是透過COVAX根據國家需求而非政治立場公平分配。

拜登近日宣布投資4000萬至「美國─東協健康未來倡議」,建立更優質的公衛系統以監控、應對下次疫情,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8月在越南河內成立東南亞區域辦公室便是一例。

至於氣候變遷,拜登近日宣布投資2000萬至「美國─東協氣候未來倡議」,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DFC)亦挹注5億至印度太陽能設施,預期每年發電量將能供應200萬個家庭。

老生常談還是TPP 2.0?

布林肯畫出美國印太戰略雛形,尤其是在經濟合作方面,然而東南亞地緣政治專家史坦吉歐(Sebastian Strangio)在英文時事雜誌《外交家》(The Diplomat)表示布林肯的演說「令人失望」。

史坦吉歐批評,美國印太戰略至今依然圍繞著「自由」、「開放」、「以規則為基礎的秩序」等老生常談的模糊語彙,不夠具體。

至於較有新意的「印太經濟架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RSIS)研究員Alexander Arifianto將之視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 2.0」。

不過,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退出TPP後,美國至今對多邊貿易協議並無顯著動作,若再考慮共和黨可能在2022年重掌國會、2024年重返白宮,這個「TPP 2.0」是否能成功還得打上一個大問號。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資深研究員Evan Laksmana則指出,疫情衝擊下,東協領袖正忙著鞏固自家政府的正當性,而這與中國能提供的經濟利益密不可分,因此拜登民主論壇那種「民主v. s. 專制」的二分法在東協是行不通的,華府必須為東協量身打造更有彈性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