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希望就是無望?2022我們依然活在一個失序世界

國際

本文作者為: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會長哈斯(Richard Haass),2021年12月哈斯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撰文表示美國對台「模糊戰略」已走到盡頭,呼籲華府改採「清晰戰略」避免北京誤判情勢之下貿然攻台,不過,哈斯仍然反對美國和台灣建交、支持或鼓勵台灣獨立。

5年前的1月,我出版了一本書《失序時代》(A World in Disarray)。這本書的主題是說,冷戰結束後我們並未像許多人預期得那樣,迎來一個更穩定、安全且和平的時代,相反地,出現的是一個衝突比合作更普遍的世界。

當時有人批評《失序時代》過於消極悲觀,現在看來,這本書還可能被批相對樂觀呢。與5年前相比,世界變得更加混亂,而大部分趨勢都朝著錯誤方向發展。

38%全球人口連第一劑疫苗都還沒打

在全球層面,挑戰與應對措施之間不僅具有顯著差距,而且還不斷擴大。疫情暴露國際公衛機制的不足之處,而在我們進入疫情爆發的第三個年頭,由於中國居中阻撓,我們仍不知道新冠肺炎的起源。

我們確知的是,已有500多萬人甚至是1500萬人死亡;我們還知道,大約30億人(其中很多是在非洲)連第一劑新冠疫苗都還沒接種,而毫無間斷的疫情使全球經濟產出減少數兆美元。

氣候變遷仍在發生。與工業革命初期相比,溫度已經升高攝氏1度以上,而世界還在繼續暖化。極端氣候事件更加頻繁,化石燃料使用量提高。

各國政府承諾要更有作為,但它們的表現還有待觀察。在某些情況下,包括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內,氣候相關承諾最引人矚目的是儘管情況已經十萬火急,它們卻仍缺乏野心。

網路空間依舊猶如狂野西部,沒有警長願意或能夠為可接受的行為設定界限,甚至連個全球合作的幌子也沒有。反之,我們看到科技發展的速度海放外交進展,專制政府不遺餘力地封鎖社會,同時侵犯其他人的網路空間、散播政治不和種子或竊取技術。

中國挑戰世界秩序,俄羅斯也對現狀不滿

核擴散也在繼續。北韓不僅增加了核武數量,也提升了品質,例如彈道導彈的射程和精準度。此外, 2018年美國單方面退出暫時限制伊朗核能力發展上限的協議(編按:指「伊朗核協議」)之後,伊朗發展出核武的時間差,已從一年縮短至幾個月甚至短短幾週。

大國對立,比冷戰以來的任何時候都更加明顯。美中關係迅速惡化,主因是北京對內加大鎮壓力道、對外增加貿易和經濟摩擦,以及中國軍力不斷增強,外交政策日益強硬。在經濟競爭加劇、台灣可能爆發衝突的背景下,美中能否在公衛和氣候變遷等全球挑戰上開展合作,尚不清楚。

另一方面,俄羅斯可以說是對世界秩序更為不滿。冷戰結束30年後,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在可預見未來大權在握,準備阻止或在可能的情況下扭轉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影響力。普丁已經表明,他樂於動用軍事力量、能源供應和網路攻擊來破壞他認定的敵對國家和政府的穩定。普丁眼前的目標是烏克蘭,但他的俄羅斯所帶來的戰略挑戰還要廣泛得多。

其他事態發展也令人擔憂。超過8000萬人流離失所,這個比例大概是每100中就有一人失去家園。更有數倍於此的人正陷入只能以人道主義危機來形容的困境,中東多地仍戰爭不斷,這些衝突既是內戰也是區域戰爭。

民主在大部分國家出現退縮,不僅有緬甸、蘇丹的戲劇化發展,部分拉丁美洲甚至歐洲也是如此。海地和委內瑞拉基本上已是失敗國家,利比亞、敘利亞和葉門亦然。阿富汗似乎正再度成為恐怖主義、鴉片生產和窮困悲慘的第一把交椅。

美國不當老大,也沒其他國家能接棒

世界失序,還有另一項關鍵因素:美國內部比5年前更加混亂。政治兩極化空前高漲,政治暴力已成為嚴重威脅。選後和平交接政治權力不能再被視為理所當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一直擔任全球領袖,然而,上述內部現實快速強化美國收手的意願,但也沒有其他國家有能力且願意承擔這個角色。

確實仍有一些積極發展值得一提:疫苗快速被研發出來,大幅降低我們面對新冠病毒的脆弱;新綠色技術被發明,減少我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美國與其盟友加強合作以共同對抗更強大的中國。還有,大國競爭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演變為戰爭,光這一簡單事實就值得一書。

如何避免一個失序的未來?簡言之,大規模注射新冠疫苗、研發對未來變種有效的新疫苗;在技術和外交層面有所突破,大幅減少化石燃料用量、減緩氣候變遷;提出一項能解決烏克蘭問題的政治方案,以鞏固歐洲安全;和伊朗談出某種結果,防止他變成核武國家甚至核武強權;美中關係設置底線以管理競爭、避免衝突;充分修復美國民主,讓他有能力聚焦國際事務。

如同以往,無論好壞,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不過趨勢顯然不會自行改善,扭轉局面需要創新思考、外交手段和集體意志──不幸的是,後兩者往往供應斷鏈。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校稿潤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