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居邁向樂業 林岱樺用英語教育救經濟

政治人物

陳菊接下大高雄行政首長的重責大任之後,大興基礎建設,2013年獲得聯合國選拔的國際宜居城市獎,「宜居城市」自此成為高雄的代名詞。高雄市舉債雖高, 但完成了展館、公園、圖書館等建設,林岱樺的三大政見奠基在陳菊的基礎上,活化經濟與人文,要讓「宜居城市」升級為「樂業城市」,改善生活品質。

中小企業夥伴關係

高雄在地人找不到工作,即使有工作,薪水又比在台北的同學還要低,這可能是許多出外求學的高雄學子返鄉所面臨的問題。接棒陳菊的政績,林岱樺想要讓高雄人「找到頭路,而且是好的頭路、有尊嚴的頭路。」經濟確實是高雄的難題,林岱樺首先想要的是打造薪資結構、公司制度良好的工作環境,不要為了拚經濟,讓工安、環保、勞工權益掛一漏萬。

登記在高雄的上市上櫃公司並不多,多半都是中小企業,所以林岱樺想要和中小企業經營夥伴關係,要讓勞工「賺有錢」,就要先讓公司「有錢賺」。因為企業規模不大,林岱樺的原則是「彈性」與「創新」,要改善投資環境,在水電、土地與金融、行政辦理程序各方面給予優惠,才能讓具創意的中小企業有源源活水。

台灣的育成中心原本想要成為人才「孵蛋器」,但業務辦理一直不成氣候,被譏笑為「打蛋器」,林岱樺認為一條龍的育成中心是重要的,其他亞洲國家早就整合資源,在土地、師資、資金,提供企業發揮創意的空間。她認為唯有當選市長,才有辦法運用市政資源,也能與市議會配合修法,打造自由卻又能規範不良廠商的環境。

拉近英語教育的城鄉差距

講起教育,林岱樺更是侃侃而談,延續「育成一條龍」的想法,林岱樺首重英語教育,「要有國際競爭力,就要有帶得走的國際語言談判能力,英語是最基本的工具。」在所有候選人中,只有林岱樺是原高雄縣出身,她看見高雄內部英語教育的城鄉與貧富差距,「大家都有繳稅,我就要保證每個人都可以在體制內學好英語。」目前高雄的英語教育是從國小三年級開始,但市區裡、有餘裕的家庭通常讓小孩起跑在先,以致於小學三年級真正教英文時,同班同學的程度就大相逕庭。

「基礎教育包括國小、國中和幼兒園都是地方政府在管,如果可以透過市府的資源,讓大家都有一定的英語基礎,就可以跳脫貧富和城鄉差距的問題。」三年多前,林岱樺就找來50幾所小學合作,實驗新的教學方案,不只是趕完進度,而是要把學生教會,所以現有預算、師資與上課時數不變的狀況下,改變教學方法,除去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設計很多學習單元與遊戲,誘發大家的學習興趣。

此外,她做了一個教育實驗,把同個行政區裡的小學英語教師組成一個團隊,每兩周聚會一次,彼此交流,最後用測驗檢查成果,發現改變教學方法之後,學生的英文成績與高雄市、台北市明星小學相比,已逐漸減少城鄉差距。目前仍是立委的林岱樺,無法直接使用高市府教育局的資源,所以找來教育部、地方教育局和學校老師三方串起來,新的教學方案才得以實施,「如果我選上市長,當然就要推行到全高雄市。」

產學合作

林岱樺長期耕耘的高雄第四選區包括仁武、鳥松、大寮、林園,其中林園就有石化園區,仁武也有仁大工業區,都有國營事業在其中。兩、三年前,林岱樺花8個月的時間,促成中油與林園高中開設石化專班,國營事業與高中職都樂見其成,後來又陸續促成仁大工業區與仁武高中的石化專班,台電與小港高中、宏華(中華電信子公司)與旗山農工,台水與六龜高中的電機專班;即便都是電機專班,也因為合作的公司不同,而學有高壓電、固網架設、管線修復等不同技能。

產學合作班級的學生,未來在考取國營企業的時候,也有保障名額。明年,這些產學合作班級將有第一批畢業生,但校方已經迫不期待希望可以再開班,因為國營企業象徵一定的保障,家長安心,也願意讓學生就讀,這些學校也因為就讀人數越來越多,將分數推高,集合更多優秀的人才。未來,林岱樺希望可以將產學合作的模式應用到優質的中小企業,讓更多學生可以學以致用。

「拚經濟」是台灣常見的選舉口號,但是如何拚經濟,林岱樺從基礎教育、產學合作談到夥伴關係,擘畫出高雄「樂業城市」的新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