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d緊縮美股暴跌 哈佛教授預告2022年美國通膨降至3-4%

經濟

本文作者為:佛曼(Jason Furman),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Harvard Kennedy School)經濟政策實踐教授、皮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資深研究員,曾擔任前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經濟顧問委員會(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主席。

前情提要:2021年12月美國通膨率創下40年來新高7%,1月19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直言控制物價是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的責任。Fed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日前預告2022年可能多次升息,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樂觀表示年底通膨有望降至2%。Fed轉向緊縮政策影響市場預期,再加上反壟斷法案、影音平台Netflix財報不如預期等衝擊,21日美股重挫、4大指數齊跌,甚至連累台股摜破萬八。

2008年全球爆發金融危機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曾訪問倫敦政經學院(LSE),並提出一個著名問題:「為什麼沒有人預見危機到來?」 而2021年的高通膨──尤其是美國,去(2021)年12月該國消費者物價年同比增幅達到40年來最高值(7%)──也應該引起相同的問題。

有別於金融危機,通膨不一定是壞事,特別是物價上漲與經濟快速成長同時發生的時候。然而,金融危機或許本來就無法預測,預測通膨卻是宏觀經濟模型的主要內容之一那麼,為何2021年幾乎所有人都嚴重誤判美國的通膨情況?

(更多相關新聞:連李奧納多都救不了 Netflix第1季新訂戶大幅放緩 股價止不住...

IMF、Fed都沒預見通膨來臨

2021年5月一項調查訪問了36名私人機構分析師,他們預測的2021年通膨率的中位數為2.3%(以核心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衡量,這也是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的實際目標)。整體而言,這些人認為2021年通膨超過4%的可能性為0.5%──但是,根據核心個人消費支出(PCE)計算,通膨似乎會達到4.5%。

Fed負責制定利率政策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預測能力也好不到哪裡去,18名成員沒有人預見2021年通膨會超過2.5%。金融市場看來也出現誤判,其債券價格同樣是依類似預測值制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國會預算處(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拜登政府,甚至許多持保守派立場的經濟學家也是如此。

這種集體失誤,一部分是出於分析師沒有或無法預期的事態發展。Fed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和許多人一樣,將通膨上升歸咎於新冠肺炎變種病毒Delta拖累經濟復甦;但早些時候,鮑爾及其他人卻認為2021年春季通膨上升,是因為疫苗接種導致病例減少並刺激經濟過快復甦。然而這兩種藉口都不太站得住腳,因為如同2020年疫情爆發,Delta的出現可能反使通膨低於原本應有的水準。

據說,供應鏈中斷是另一項意外發展,推翻原本的通膨預測。但是,儘管疫情確實對生產網絡造成一些障礙,大部分生產者的產量遠超2020年,美國及全球製造業的產量和船運量皆大幅提高。

經驗法則、經濟模型何者更準確?

這就將我們導向了一個更重要的預測失誤來源:不夠認真看待經濟模型基於最近形勢推斷而來的預測,幾乎能和基於複雜模型得出的預測一樣準確,甚至更精準。唯一的例外,在於出現「遠超近期經驗範疇之外的經濟投入」,例如2021年美國為刺激經濟復甦大撒幣2.5兆美元,該金額等同GDP的11%,支出規模遠遠大於二戰後任何財政政策。

一個簡單的財政乘數模型就能預測出,2021年最後3季的平均產出會比疫情前估值高出2-5%。如果認為這種規模的刺激不會造成通膨,若非相信短短幾個月就能大幅調整校正,就是相信該財政政策無效、不會增加總需求。然而,這兩種觀點都無法成立。

各種經濟模型讓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2021年有幾項因素減損了美國的經濟潛力,包括過早死亡(premature death,指死亡年齡低於平均壽命)、移民減少、放棄投資、對抗疫情的經濟成本、疫情導致的勞力退出,以及為了迅速振興衰退經濟所面臨的種種困難。上述種種限制,很可能使額外需求進一步推高通膨。

支出與生產之間的距離

一連串預測失準,也是出於經濟模型沒有輸入關鍵條件,或者解讀錯誤。就人們依賴經濟模型的程度而言,他們經常使用菲利浦曲線(Phillips curve)預測通膨,或基於失業率的通膨變化。但這些框架難以考量到一項事實,那就是自然失業率可能(至少暫時性地)因疫情危機上升。

更重要的是,失業率不是衡量經濟閒置產能(economic slack)的唯一因素。疫情前的估算顯示,「退出率」(quit rate)及失業勞工:工作機會的比率,更能準確預測薪資及價格通膨。2021年年初其他閒置產能指標就已相當引人注意,春天時更是突出。

如今回顧起來,我認為思考2021年最有效的經濟模型是將財政乘數應用於名義GDP(nominal GDP),用它們預測財政刺激措施的支出會達到多少,然後藉由了解經濟生產能力預估實質GDP(real GDP)。而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通膨率

各項乘數指出2021年總支出將大幅增加,然而生產限制顯示產出無法實現對等增長,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令人驚訝的高通膨率。

2022美國通膨可能達3-4%

綜上所述,我們該如何看2022年的通膨率?認真從經濟模型下去推演,不是做出「未來將重複過去走勢」這種慣性預測,而是必須考慮高水準需求、供應持續有所限制,以及名義薪資快速增加、更緊俏的勞動市場,還有更高的通膨預期。某些通膨──尤其是商品價格──2022年可能會下降,但服務通膨等其他類型可能會增長。

因此,我預期2022年美國通膨率會再大幅上升──或許不會和2021年一樣高,但很可能落在3-4%範圍內。不過話說回來,2021年對預測最重要的教訓,就是要保持謙遜。我們都應為自己的預測加上較寬鬆的誤差帶,並隨經濟發展更新自己的觀點。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編輯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