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的藝術 幫助小農找回價值 取得產品定價權

農業經濟

特別查了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的「訂價」與「 定價」結果解釋都是「訂定的價格」,然而訂、定在語意上還是有些差異,我的理解是:「訂」是過程,有商討、核對、校準的意思,而「定」則是結果,決定之意;應該是先有「訂價」的程序,之後才有「定價」的結果。

回想我初入採購領域時,我的師父講的:「成本是科學,價格是藝術(cost is science, price is art)」,我們從品質、可靠度工程的角度,任何產品、服務都有其成本,在採購上,合理的成本加上合理的利潤,才是合理的價格。汽車的某個零件或總成,我們可以從原料的價格,加上各個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就可以算出其成本,加上一個合理利潤的百分比,就是合理的價格。在品質、可靠度工程上,減少不良率、提高產能利用率,就可以持續改進,降低成本。這些都是科學、數學能夠處理的。

但是價格就不那麼簡單,這要看供需雙方的合意而決定。張大千的一幅畫如何訂價?一張紙、墨水值多少錢?畫出一張畫用了多少時間,一幅畫的成本,可能不比一捲衛生紙多到哪裡去,在用途上也不那麼明確,但是在國際藝術品拍賣會上,可以拍出上億的價格,張大千的畫在市場場就有一定的行情「定價」。

如果沒有成本,就沒有議價、定價的權利

小農在市場的地位是初期農產品的生產者,在市場產銷食物鏈的最底層,他們幾乎沒有訂價、議價的權力,進口食品走的是大量低價傾銷策略,無還手之力,只能接受盤商的宰制。

小農講價格,必須計算成本,包括了土地、種苗、勞動力、設備、資材等各項成本,但是小農很少講得清楚,而且個體間的變異非常大,有人是祖傳土地,自己育種、耕作成本很低,但是氣候、病蟲害等自然變數,以及市場行情的人為變數,價格可能很高,也可能寸果不生,幾乎無法預期,在初期更難以訂價。

市場上販售的農產品,很少能說得清楚來源、生產歷程,消費者只能「青菜買」了,是否安全、無毒、好吃,只能碰運氣了。(圖片來源/方儉提供)

走訪很多小農,是租的地,貸款買設備,蓋設施,又要雇人幫忙,成本疊加起來也十分驚人,算算一斤農產品能賺的錢又十分有限,令人捏把冷汗。

有些會講故事的小農,可以講一串感人的故事,趕上了熱潮,也能做好行銷,但少之又少,更難持之以恆。

小農日記幫助他們找回定價權

「努力小農App」的建構,就是希望小農從最基本的成本開始著手,先了解自己的土地、資材,以及環境、特色等外在條件競爭力,每天工作前後,只要花1分鐘拍照、打卡,就能記錄自己做了哪些事,做了多久,就會知道大致的成本是多少。同時,小農日記也把自己生產的故事說好了,消費者看到了,也會有信心。

努力小農App的最大的獨特功能,在於App內小農日記的程式是加密的,可以在拍照當下,收集GPS定位座標,和時間,拍的照片等於是小農「自我認證」,無法做假。可以避免貨不真貨不實的困擾。

以台東都蘭釋迦小農鍾傑丞的釋迦生產為例,任何消費者都可以在努力小農App上看到他的工作紀錄。(圖片來源/方儉提供)

每張日記點進去就可以看到當時工作的照片、紀錄。(圖片來源/方儉提供)

每篇日記都有地理資訊、時間定位,可以追溯到何時、何地的工作紀錄。(圖片來源/方儉提供)

在地圖模式中,可以看到小農工作的位置置、密集度。(圖片來源/方儉提供)

消費者可以從小農日記中一覽小農工作的歷程,並在谷歌地圖上找到小農工作的定位,即可掌握小農的真實性和生產履歷、溯源。

希望消費者與小農在App上認識、做朋友,直接和小農買,努力小農App平台不會從產銷任何一方收取任何費用,而是個公正的中介機構,創造一個公開認證、透明的小農產品市場。唯有消費者和小農有共同的價值觀,才能決定出最適合、公道的價格。

如需安裝「努力小農App」,只要在谷歌Google Play商店,或蘋果App Store下載即可註冊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