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術 雕刻出環保之詩—林志航

職人

投入木雕十多年來從不間斷的林志航,其木雕作品不只是技法成熟,更關注到回收與環境保護議題,運用廢棄材料重組出嶄新的藝術作品,表達出實踐藝術改善社會的信念,意義非凡。

從美工刀開始 刻出創作的悸動

現居彰化大村的林志航,是在家中排行老么,從小就喜愛畫畫,小小年紀就自告奮勇參加漫畫比賽獲獎,每次上美術課時,他總流連忘返於藝術的世界裡。高二那年,美術教室裡的一件小型木雕頭像,激起了他的創作欲望,由於從事車床技師的父親也將木工作視為興趣,他也耳濡目染找了一塊角材餘料,拿起美工刀刻了起來,「父親與美術老師林麗惠,算是我的啟蒙老師吧!」回憶起完成第一件作品的那份單純感動,他至今仍記憶猶新。

〈包裝5_ 包裝7〉2020 年榮獲磺溪美展立體工藝類最高榮譽磺溪獎/彰化縣文化局提供。

高中畢業後,林志航選擇直接投身軍旅生活,從軍期間只要一有空閒,他也會拿出木料在掌間雕刻,漸漸萌生創作大型作品的願望。退伍後,他順利考上大葉大學造型藝術學系,在藝術領域繼續深造各式的大型加工機臺、器具,以及專業的師資陣容,讓他一頭栽入立體工藝創作的世界之中,開始積極接觸各種媒材,也在此時遇到了影響他最深的恩師—林漢鼎。

幸得恩師教悔 傳承崇敬自然之心

一刀一刻地專注在創作上,是林志航的日常/林志航提供。

「一輩子沒有很長,但足夠做好一件事。作品要勝過木材本身的生命力,作品的價值要勝過木頭幾百年的生命,才對得起木頭。」林志航至今仍謹記他生命中第一位木雕老師林漢鼎的遺作〈再生.繁衍.演化—植物系列〉傳達人與自然間微妙的對應關係,也展現文人的風骨與氣度,這樣對於材料謙卑、崇敬的創作態度,成為他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典範。

大三的暑假,林志航參加了三義木雕博物館舉辦的木雕薪傳創作營,營隊中的老師們身懷絕技,教學上慷慨地傾囊相授,可說是開拓了他的創作視野,其中張信裕老師的關心和協助,更讓林志航感到相當暖心。營隊結束後,林志航跟隨三義的老師們,繼續參加多場漂流木創作競賽,使他獨立創作的能力更加扎實,也決定繼續攻讀碩士學位。

「包裝II」將大量的廢棄木材聚合,雕刻成壓扁的鋁罐造型,喚起世人永續利用的概念/林志航提供。

從生活中的習慣 化作養分

因為惜物而蒐集回收木料,更進一步思考如何更有效、友善地運用每一塊木材。

進入研究所後,迎來的卻是整整五年的撞牆期,期間雖鮮少新作產出,但他仍持續參與漂流木創作比賽,在藝術家梁平正身邊擔任了幾個月的助手潛心學習。有次他在木工坊裡,看著蒐集數年累積的木料,反覆思考著,正當將手邊飲盡的可樂罐壓扁回收時,卻在腦中引起了激烈的創作靈光。

他於是他開始著手將多年來的回收材堆疊膠合,這些大小不一的廢木材,結合資源回收的概念,再雕刻出鋁罐扭曲壓扁的造型,終於《綠色計畫–環保藝術行動》系列的第一件作品〈壓扁了「再」來I〉就此誕生。回首一看才發現,生活中不經意的木料收集與資源回收,竟成為他日後創作的養分,展開了專職的創作人生。

「壓扁ing 11」透過回收木料與回收物造型的「雙重影射」,強化永續利用的概念/林志航提供。

取之於自然 投入於環保

林志航的創作源自於生活,因此「環保」一直是他認為創作者應有的社會責任,透過回收木料與回收物造型的「雙重影射」,強化永續利用的概念,從單純因為惜物而蒐集回收木料,到現在更進一步思考如何更友善地運用木材,十多年來已打造三十幾件相關系列。即使現在已有七成左右回收使用率,林志航仍不滿足,更希望能拋磚引玉,吸引更多人投入環保的努力。

飲盡的飲料罐壓扁回收的造型,成為林志航的創作靈感來源。

較大的回收材,林志航僅做適度的裁切成大小不一的矩形角料,在這些材料的堆砌、膠合中,意外構成視覺帶來許多趣味,也呼應了回收的根本精神「大小等視之」,因此裁切過程中零碎不規則小木塊,於2020年榮獲磺溪美展立體工藝類最高榮譽磺溪獎《包裝5&包裝7》。

「希望透過更多平臺推廣我的創作與想法。」2018年與藝廊結束合約後,林志航積極參與各地美展、比賽,其中居住地彰化所舉辦的磺溪美展,當然是不容錯過的盛事,「能在磺溪美展中獲獎,無論是精神上、或是實質經濟上,都是莫大的鼓勵。」

飲盡的飲料罐壓扁回收的造型,成為林志航的創作靈感來源。

邁入不惑之年,擁有幸福家庭的林志航鼓勵所有想要投入創作的藝術家:「莫忘初衷,有想法就努力去執行,因為許多靈感都是從實作中獲得,扎實的基礎訓練是必要的,而邁向創作之路的捷徑,永遠是最遠的路。」近期屢屢獲獎的他仍天天到工作室裡報到,持續創作與學習,希望透過自己的作品,讓更多人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以及藝術那純粹的美好。

本文轉載自《彰化味》季刊。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