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京冬奧》抵制效果有限…體育活動應超越政治?但奧運從未脫離政治

奧運

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4日如期登場,儘管有美國帶頭,歐洲議會1月21日亦通過決議呼籲成員國以人權侵犯為由發起外交抵制,最後僅日本、澳洲、加拿大、英國、立陶宛、比利時、丹麥等7國響應,紐西蘭和荷蘭則是因疫情不派官方代表出席。

抵制行動的迴響不如預期,許多人反對的理由──如國際奧運委員會(IOC)主席巴赫(Thomas Bach)屢次強調──在於「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然而自現代奧運重新舉辦以來,奧運一直和個人或國家的政治表達息息相關。

國家地位之爭

台灣與中國的「代表權」糾葛

1956年墨爾本奧運,是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首次出席奧運,以「福爾摩沙中國隊」為名參賽引起中國不滿,北京憤而退出。1960年羅馬奧運台灣被迫以「福爾摩沙」為名出席,選手在開幕式進場時舉牌抗議;1976年蒙特婁奧運,台灣因名稱問題宣布退賽。最後,台灣與中國於1984年雙雙重返奧運,台灣從此冠上沿用至今的「中華台北」。

南韓對朝鮮遞出橄欖枝

2018年平昌奧運,南韓總統文在寅希望強化兩韓連結、推進和平進程,於是兩韓運動員在開幕式一同進場,並揮舞印有整個朝鮮半島的旗幟。不久,平壤表示願意重啟對話、邀請文在寅訪問北韓,同年6月時任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和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在新加坡首次召開歷史性的「川金會」。

愛爾蘭選手爬上旗桿換掉英國國旗

1906年雅典奧運,尚未獨立的愛爾蘭沒有自己的奧委會,愛爾蘭跳遠選手歐康諾(Peter O’Connor)被迫代表英國出賽。後歐康諾拿下銀牌,頒獎時他爬上旗桿把英國國旗換成代表愛爾蘭的「愛爾蘭永垂不朽」(Erin Go Bragh)旗,在現代奧運開創抗議先河。

國際權力消長

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國都沒受邀

1920年安特衛普奧運,是象徵團結五大洲的「五輪旗」首次亮相,然而德國、奧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亞和鄂圖曼土耳其未受邀出席;德國、日本在1948年倫敦奧運也受到相同的待遇。二戰後許多新興國家獨立,參與奧運具有「受到國際承認、具有政治合法性」的意義。

背負「納粹奧運」惡名的柏林

1933年納粹上台之前,IOC就已敲定由柏林主辦奧運,導致納粹政府藉機宣傳其種族主義思想。當時美國等國揚言抵制,最後卻仍參與柏林奧運。不過,美國非裔選手稱霸田徑項目,打臉了納粹的雅利安人至上說法。

美蘇冷戰的延伸戰場

1952年蘇聯才開始參加奧運,從此體育場成為美蘇較勁的延伸戰場。1980年,美國因蘇聯侵略阿富汗抵制莫斯科奧運,64個國家及地區跟進,是奧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抵制行動。4年後蘇聯以牙還牙抵制洛杉磯奧運,獲得大部分華沙公約組織國家、東德和古巴等共產主義國家響應,但抵制規模不如美國。

社會正義之聲

1964年東京奧運,IOC因南非拒絕撤銷種族隔離政策而沒有邀請該國出賽,接下來28年南非皆在奧運缺席。

2000年雪梨奧運,澳洲賦予原住民庫庫雅拉尼族(Kuku Yalanji)短跑女將弗利曼(Cathy Freeman)點燃聖火重任,象徵澳洲政府終於進一步正視過去的族群問題,並推動白人與原住民和解。

2014年索契奧運,由於俄羅斯人權問題層出不窮,又通過反LGBTQ法律,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英國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及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等西方領袖拒絕出席開幕式,遭IOC主席巴赫批評。

2016年里約奧運,當時歐洲正面臨難民危機、全球有數百萬人流離失所,為了引起國際關注,剛果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敘利亞等國難民組成「難民代表隊」出賽。

運動員在奧運有言論自由嗎?

運動員是否可在奧運表達自身政治訴求,是一場長達數十年的論戰。

長久以來,IOC強調其基本原則是「超脫政治、維持中立」,《國際奧林匹克憲章》(Olympic Charter)第50條明令「禁止在奧運進行任何政治、宗教或種族宣傳活動」,然而,一直以來都有運動員不畏懲處挑戰這項規定。

1968年墨西哥奧運,美國非裔田徑選手史密斯、卡洛斯舉起拳頭抗議種族歧視(左圖)已成奧運經典畫面,2021年美國非裔鉛球選手桑德斯承先啟後,在頒獎台比出X手勢(右圖)。(圖片來源/Flickr@Newtown grafitti、維基百科)

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正盛,美國非裔田徑選手史密斯(Tommie Smith)和卡洛斯(John Carlos)在墨西哥奧運(1968)受獎時,高高舉起戴著黑手套的拳頭以抗議種族歧視。最後,美國奧委會(USOPC)在IOC施壓下將兩人從美國代表隊除名。

然而隨著時代改變,要求IOC修正憲章第50條的聲浪愈來愈大。

美國奧委會力挺「犯規」選手

2021年東京奧運前,150多名運動員及學者連署請求IOC不要懲罰出現抗議舉動的選手,並進一步對人權、種族及社會正義、社會包容做出承諾。

最後IOC放寬規定,允許選手可在比賽開始前的競賽場、記者會和自己的社群媒體表達政治訴求,但頒獎台仍是禁區。

儘管如此,25歲美國非裔鉛球選手桑德斯(Raven Saunders)在東奧受獎時,雙手交叉擺出X手勢,象徵聲援「全球受壓迫者」,是東奧首個「頒獎台禁區」違規案例。

IOC要求USOPC做出懲處,然而USOPC力挺桑德斯,並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以和平方式表達對種族和社會正義的支持」並未違反USOPC的規定。

誰會在北京冬奧為人權挺身而出?

無論是政府或個人層面,奧運從未與政治脫勾。國家角力依然多變詭譎,不過運動員表達政治訴求的阻力已開始鬆動,社會對運動員,以及他們對自己的期待也在轉變。

如今中國再度盛大主辦奧運,在各國抵制行動不如預期的情況下,令人不禁好奇,我們是否能看到第二個桑德斯為那些受到迫害的人──尤其是東突厥斯坦(新疆)、圖博和香港──在北京冬奧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