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住在一個雷根、伏克爾和中國打造的世界 Fed升息是抗通膨最糟作法

經濟

本文作者為: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蓋布瑞斯(James Galbraith),2015年他曾任希臘財政部長瓦魯費克斯(Yanis Varoufakis)的顧問,瓦魯費克斯以反撙節聞名。

前情提要: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決策單位「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26日發布貨幣政策最新聲明,透露Fed最快可能於3月升息,且不排除隨每次利率會議升息;此外,升息後Fed將展開縮減資產負債表。Fed進一步透露升息訊號,使美股急縮、由漲轉跌。

單憑在英國《衛報》刊出的一篇評論──以及《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克魯曼(Paul Krugman)無心助攻──美國麻薩諸塞大學(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經濟學家韋伯(Isabella Weber)為一場被壓抑了40年的辯論注入活水。具體而言,她進一步推進了「為因應物價上漲制定價格政策」這個觀點。讓我們來思考一下。

美國曾為二戰、韓戰凍漲價格

美國系統性價格政策最後的「遺跡」,是白宮薪資及價格穩定委員會(Council on Wage and Price Stability,1981年1月29日前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上任一週後廢除了這個單位。雷根的決定,終結了前總統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建立的「價格管理及民用供應辦公室」(Office of Price Administration and Civilian Supply1941年4月(也就是日本突襲珍珠港7個月前)推行的一系列政策。

之後40年間,美國採取了各種形式的價格政策。二戰的選擇性價格控制(selective price controls)很快讓位給「一般最高價格管制」(general maximum price regulation,但保留某些豁免。接著,1943年4月的「價格堅守令」(hold the line order全面凍結價格。

1946年價格控制廢除──不顧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和其他知名經濟學家的反對──然後只在1950年為打韓戰而恢復,然後1953年再次廢除。1960年代,前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和詹森(Lyndon Johnson)的政府制定諸多價格「控制指標」(guideposts),然美國鋼鐵公司拒絕遵守,引發雙方一場史詩級對抗。接下來10年,1971、1973年前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以更靈活的政策凍結價格,這項措施後來被稱為「階段」(stages)。

這一時期,聯邦各種價格政策都存在雙重目的:因應戰爭等緊急事態(或是令人感到質疑的狀況,例如1971年尼克森尋求連任),並在和平時期協調關鍵的價格及薪資預期,讓經濟達到充分就業,經通膨調整的實際薪資與生產力增長相符。一如美國戰後的成長、創造就業及生產力紀錄所示,這些政策非常有效,這也是為何主流經濟學家認為它們不可或缺。

70年代價格政策光環不再

推動取消價格政策的主要是商業游說團體,它們反對管制,因為這些政策干涉了利潤與市場力量的運作。右派經濟學家──主要是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和海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賦予這些游說者學術上的認可,幻想「完全競爭」下企業自由調整價格能讓經濟永遠處於充分就業的平衡狀態。

1981年之前,沒有任何抱持這類幻想的經濟學家擔任公職,但1970年代使價格政策得以成功的現實條件開始消逝。隨著1971年國際匯率管理崩潰、1973年油價失控,以及外國工業競爭者崛起(首先是德國和日本,接著是墨西哥和南韓),問題層出不窮。

美國政府與有組織勞工的關係,在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時期開始惡化,他任命伏克爾(Paul Volcker)負責管理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不過,1980年後期卡特還是實施了信貸控制──此舉措贏得公眾好評,但由於經濟因此陷入短期衰退,這或許也使他失去連任機會。

小百科:

伏克爾(Paul Volcker)是美國金融史傳奇人物,備受敬重。他在卡特、雷根下擔任Fed主席(1979-1987)期間,不畏將利率升至歷史新高,成功遏制通膨;後出任前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首席經濟顧問時,他提出「伏克爾法則」推動金融改革,穩定住2008年起的金融危機。伏克爾的著作《主席先生:聯準會前主席保羅‧伏克爾回憶錄》亦在台出版。

雷根和伏克爾在卡特「翻車」的地方成功壓制了通膨,這是因為他們願意付出重大代價:1982年失業率超過10%,全球債務危機使美國最大幾家銀行幾近倒閉,還有普遍去工業化(deindustrialization尤其是在中西部新的經濟主流理論為這些問題辯護,錯誤地宣稱價格政策總會失敗。「無可取代」(TINA,there is no alternative)的時代已然展開。

雷根為中國崛起鋪路

雷根時代的政策也為中國崛起鋪路。正如韋伯的學術著作所示,1980年代中國經濟戰略依賴伴隨微調的價格控制,與1940年代美國政策相似。90年代當俄羅斯經濟隨價格自由化「大爆炸」(Big Bang)崩潰後,中國續行期漸進道路,使該國工業逐漸成熟,同時美國工業邁向衰落。

如今,我們住在一個雷根、伏克爾和中國打造的世界

多年來的低通膨率是因薪資成長停滯不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又很便宜;而且由於美元相當強勢,以及之後出現的頁岩油繁榮,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也非常低。然而,新冠肺炎打亂了這個世界,帶來油價衝擊、汽車及其他商品短缺這就是美國當前「通膨」的來源。

今日的戰略價格包含石油。雖然油價已因美國賣出戰略石油儲備而復歸原位,但這僅是暫時性措施。未來能源政策和定價將是一項艱鉅挑戰,因為為了緩解氣候變遷,整個體系勢必得再轉變。

還有醫療保健,尤其是堪稱天價的藥品價格。成立公共採購機構會有幫助,但能明確控制價格的「全民健保」(Medicare for All)會更好。擁有自由裁量權的公共機構,也能藉遏止投機的價格壟斷──這往往會使本已相當糟糕的情況更加惡化──來控制供應鏈價格上漲

Fed升息是最糟選項

最後是服務業。作為一個事關公正的問題,該行業的薪資必須提高,這可能會顯現在通膨指數中,但影響將是有限的。而那些最用力抱怨的人,是為了享用廉價服務而犧牲從業人員應得的合理薪資。

如果能解決供應鏈問題,目前的通膨熱潮可能在今(2022)年夏初消褪,到時2021年的石油、二手車價格飆升將不再計入最近12個月的統計數據中。然而,通膨持續存在,政府就應出手管理戰略價格。如果做不到這點,次佳選項就是什麼都不做,堅稱政策槓桿是用來保護充分就業而非價格穩定,正如美國法律規定得那樣

最糟的選項就是把問題推給Fed,讓它為了打擊通膨提高利率,任美國民眾再學生貸款、房租、抵押貸款和醫療債務上被「敲竹槓」,甚至任他們被踢出就業市場。而這就是當今那些主流經濟學家正在倡議的政策,他們仍困在已經盛行40年的極端保守心態中。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編輯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