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不是拜登心中最軟的一塊 聯準會打通膨是拿薪資開刀

總體經濟

本文作者為: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蓋布瑞斯(James Galbraith),以反對財政緊縮政策聞名,2015年他曾任希臘財政部長瓦魯費克斯(Yanis Varoufakis)的顧問。

前情提要:美國日前公布1月就業報告,新增就業人口高達46.7萬人,就業情況遠優於預期,市場因此預測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更有底氣採取貨幣緊縮政策,最快可能3月一口氣升息兩碼。

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Fed)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承諾,美國貨幣政策將走向升息,這可能使(聯邦基金和國庫券的)短期利率在2024年底前提升至少200個基點。至此,鮑爾完全屈於經濟學家金融家的壓力,重演Fed曾遵循50年的劇本──而它本應繼續封存在它的保險庫中。

採取緊縮貨幣政策,檯面上的理由是「對抗通貨膨脹」,但是升息在短期內對通膨毫無抑制作用,長遠來看,不過是透過製造另一場經濟崩潰來對抗價格上漲。該政策奠基於一種「神秘理論」,即先將利率與貨幣供應扯上關係,再將貨幣供應與價格水準掛鉤。人們不想明說這種「貨幣主義」(monetarism)理論是有理由的:40年前該理論曾導致一場金融災難,從此被束之高閣。

80年代升息差點導致銀行集體倒閉

1970年代末,貨幣主義者打包票說只要Fed專注控制貨幣供應量,就能在不增加失業率的同時抑制通膨。1981年前Fed主席伏克爾(Paul Volcker)嘗試實踐該理論,結果導致短期利率飆升至20%、失業率達到10%,拉丁美洲國家深陷債務危機,紐約各大銀行差點集體倒閉。1982年Fed最終撤銷了這項政策。

接著,由於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低迷、中國崛起,幾乎沒有通膨問題,但Fed仍會定期擺開架勢,與「通膨預期」假打假摔一番──不時提升利率以「預防」這個無形的惡魔,然後在「什麼都沒有發生」後自我表揚一下。

這種對著空氣揮拳的做法也沒什麼好結果。一旦借款人意識到利率會隨時間推移而上升,他們往往就會趁利息較低時大肆舉債,助長真實資產(如土地)和虛假資產(如90年代的網路創業公司,2000年的次級抵押貸款以及現今的加密貨幣)的投機性繁榮。同時,由於長期利率保持不變,致使收益率曲線變得扁平甚至倒掛,最終導致信貸市場和經濟失靈。如今我們也可能再次見證這種反饋循環。

當然,這次的情形在這一方面有所不同:40多年來首次出現物價上漲。這個新階段,一年前由全球油價飆漲拉開序幕,隨後因半導體供應鏈斷鏈阻礙新車生產二手車價格不斷升高。萬物齊漲時我們也看到地價水漲船高,並(在某種程度上人為地)推高房價估值。

Fed打通膨拿「調薪」開刀

通膨率報告是以往回追溯12個月為基礎,因此一旦發生任何衝擊,必定會在之後11個多月催生許多關於「通膨」的頭條新聞──這可是通膨鷹派的福音。然而,由於2021年12月油價和7月價格相差無幾,幾個月最初的衝擊後將從數據中消失,關於通膨的各項報告也將因此發生變化。

能源價格上漲確實會繼續影響整體物價,這是無法避免的。每當結構性變化發生,例如能源成本增加、部分供應鏈回流「通膨」不僅「無法避免」而且還是「必要」的。若想將平均價格增長維持在之前訂定的目標水準,某些商品的價格必須下降,但一般情況下這不會發生。經濟總是透過平均價格上漲來進行修正,這個過程也必定會持續到修正完成。

Fed採取行動,表現出自己希望(如果可以的話)壓低部分價格以抵消能源和供應鏈成本上升,促使平均通膨率盡快降回2%目標。假設Fed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那它想要壓低的是什麼價格?當然就是薪資啊,不然還能是什麼?

鮑爾表示美國「勞力市場極其強勁」,他根據「職缺數:辭職數」比率指出勞動者太少而職缺太多。但為什麽會出現這種狀況?由於美國目前實際就業水準較2019年底縮水幾百萬個工作職位,看來許多勞工拒絕重返那些薪資低劣的職場,而只要他們手中還有積蓄能撐到工作條件改善的那一天,他們就會繼續等下去。

Fed和拜登不是勞工的朋友

隨著薪資為吸引勞工回歸而不斷上漲,且現在大部分工作是服務業,本身會購買更多服務的高收入者將不得不向低收入者(也就是提供服務者)支付更多費用。這就是服務經濟的「通膨」本質。能源和大部分商品的價格是在全球層級決定,所以服務業薪資是Fed唯一能直接影響價格結構的部分;而Fed新政策唯一能發揮作用的方式──歸根究柢──就是讓美國勞工斷了加薪的念頭。關於通膨傷害一般美國民眾,儘管Fed流下許多「鱷魚的眼淚」,它顯然打定主意要阻止薪資調漲

這對美國勞工的啟示就是:Fed可不是你的朋友,那些像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1月時那樣宣布「對付通膨是Fed天職」的政客也不是。我可是以一個民主黨人的身份說出這些話。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編輯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