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不僅攸關地緣政治 中國造島破壞珊瑚礁等同一個台北市

國際

本文作者為:哈靈頓(Kent Harrington),前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資深分析師,他也曾任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ODNI)東亞官員、CIA公關主任。

隨著美中軍艦日漸劍拔弩張,中國將環礁和島礁改建為軍事化人工島,南海呈現出一幅令人矚目的美中戰略競爭圖。然而,中國對離岸主權的廣泛主張,不僅挑戰他國領土權利及國際航道自由航行權,也威脅著東南亞生態系的核心,並進而威脅該區域的經濟前景

中國漁業捕撈量佔全球2成

儘管南海周邊10國中有6國主張擁有這140萬平方英里內各種岩石、淺灘、礁石和資源,中國仍拒絕將其領土主張提交國際審查。中國還無視2016年荷蘭海牙國際法庭「常設仲裁法院」(PCA)的裁決:確認菲律賓對南沙群島擁有歷史性權利,並駁回中國基於九段線聲稱擁有南海9成領土的主張。

對東南亞6億人口而言,南海領土危機並非遙不可及的未來,而中國正在破壞南海的海洋生態系及當地居民生計。這正是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JHU)外交政策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波頓(James Borton)在其著作《南海特派:航向共同點》(Dispatche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Navigating to Common Ground)中提出的重要警訊。先不談地緣政治,波頓關注的是一項事實:中國對南海的開發正在傷害當地生態、環境及經濟,並因此威脅該區域的未來

「漁業」是波頓的故事核心。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資料,東南亞消費的動物性蛋白中有15-56%(不同國家有所差異)來自該國鄰近海域全球市場也反映出自然的贈禮,南海僅占地球海洋面積2.5%,卻貢獻世界漁獲量的12%;波頓表示全球320萬艘註冊漁船中超過半數在此進行作業

雖然過度捕撈是日益嚴重的全球問題,中國2500艘遠洋捕撈船顯然對這一問題格外「貢獻良多」,如果再加上未註冊及非法船隻,這一數字甚至飆升至1.7萬艘漁船。波頓整理了來自漁民、官員和研究員的第一手資料,說明南海重要的資源是如何退化。大約有2500種魚類棲息於該水域,但2000年以來捕撈率下降了70%,大型魚類資源減少了90%。

被破壞珊瑚礁群幾近一個台北市

多年來中國一直單方面宣布「禁止漁業捕撈」,聲稱這是為了保護漁業資源。2021年中國通過一項新法律,授權該國海岸警衛隊對他國涉嫌違規者使用武力。然而,儘管中國「海上民兵」趕走其他國家的漁船,中國在世界其他「禁漁區」的捕撈活動仍在繼續。中國僅憑一己之力,就占全球年捕撈量兩成。

另一方面,中國「造島行動」對生態的影響同樣令人不安。南海曾是世界上三分之一珊瑚礁的棲地,但波頓表示,大約一半的珊瑚礁業已消失。氣候變遷導致全球各地的珊瑚礁都出現退化現象,但正如2016年PCA裁決指出得那樣,中國加快南海遭到破壞的速度,為建造人工島破壞100多平方英里(編按:約為260平方公里,而台北市面積為271.8平方公里)的健康珊瑚礁

波頓認為,南海危機懸而未決預示著一場生態浩劫。他也強調科學家、研究員及相關官員的工作,有助我們瞭解這場挑戰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正如當前疫情需要採取協作方針,南海也需要科學合作……並開放各界獲得相關資料」波頓寫道,「科學外交能建立……區域合作起點」以及「目前急需的中止衝突升級」。

不幸的是,全球疫情危機期間中國政府並未採取任何這類行動,不過這也不意外。儘管中國在亞洲其他地方不斷擴張領土主張,拒絕提供其人工造島對生態影響的基本資訊。中國強力武裝並穩定軍事化其新建離岸設施,表明他不打算和其他國家分享資訊,更不用說在保護區域生態系方面發揮建設性作用

南海不只攸關地緣政治

博頓當然是對的,公民和科學家應該合作尋找弭平南海政治分歧的方法。

然而,有鑒於中國的頑固態度,企業或許比政府更有能力採取波頓建議的措施。從新創企業到科技巨擘,私營部門正在創造新工具以更了解狀況。衛星系統和人工智慧(AI)已用於為客戶和研究員收集、分析大量氣候資料,微軟(Microsoft)、谷歌(Google)和亞馬遜(Amazon)正在蒐集、發布更多氣候數據,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集團(BlackRock)執行長芬克(Laurence Fink)等企業領袖也在推動公司經營與全球氣候議程保持一致。

不過,儘管波頓清晰地概述了南海危機,了解這個問題並不能保證那些有能力解決的人會接受這項挑戰。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潤飾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