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院士謝長泰:有利擴權、迴避壓力 難怪北京喜歡美中貿易協議

國際

本文作者為:謝長泰,中央研究院院士、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University of 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經濟學教授;2019年他與3名香港中文大學學者共同發表一篇論文,證明中國的出口及投資金額等經濟數據不僅有灌水,2010-2016年期間GDP年成長率平均誇大2%。

為了終結不斷激化的貿易戰,2020年美國與中國簽署了一項協議,中國在協議裡承諾2020-2021年間,相對於2017年水準,增加購買價值2000億美元(單位下同)的美國商品和服務。這表示中國這兩年的總採購金額得達到5024億,但中國最終購買的金額僅達標57%(2888億),並未加購2000億美國商品和服務。

然而這樣的差額絕非失敗,反倒是值得慶祝的事情。這是因為中國若要徹底落實所謂「第一階段」協議,唯一的方法就是動用其「非市場工具」,而正是這些工具長期困擾試圖在中國做生意的美國企業

要履行協議,中國勢必訴諸黑箱作業

2018年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發動貿易戰,目的是阻止中國竊盜美國公司的智慧財產權、補貼「戰略」產業,以及在更廣泛意義上,阻止中國以不透明監管措施傷害美企。美中貿易因屢次互相調升關稅大受打擊後,2020年1月兩國達成協議,協議內容包括中國加大對美採購。

該協議明定中國對美國不同產品的應購數量,但沒有規定中國必須調降進口關稅,或要求中國對促使川普發動貿易戰的問題進行法律和監管改革。這些問題預計留待未來談判解決,應該是要等中國履行加購義務,藉此展現自己改革監管措施的決心之後

然而,未提降低關稅也沒有處理結構性問題的情況下,中國只能再次訴諸「黑箱」監管措施以達成自己在第一階段協議的承諾,唯一差別在於這次他是嘉惠美國出口商,使其他競爭者處於不利地位。舉例而言,中國當局可以命令國有企業採購美國商品,或向私營進口商挑明如果以這種方式支持「國家政策」,它們將獲得好處;中國官員還能命令海關和衛生稽查員優先檢查美國貨物,而非其他國家的商品。

北京加強國家權力,又能迴避美方壓力

這些措施短期的確會增加美國對中國出口,使美國公司受益,但將造成龐大的長期成本。這些措施,會使中國更依賴非市場機制以達成其政經目標,而中國市場落實公平競爭的願景也將變得更遙遙無期更重要的是,經濟脅迫──即使對美國有利──終究是脅迫,讓人想起中國19世紀那段黑暗歷史,當時英國曾以類似強硬手段向中國販賣更多鴉片。

最後,就算讓中國加強國家控制只是短期權宜之計,是美國長期戰略的一部分,卻會讓中國決策者未來更不可能決定放鬆國家管制這就好比告訴酒鬼,踏上清醒之路的第一步就是喝更多酒。

第一階段協議讓中國既能加強國家控制力道,又能暫時迴避美方壓力、推遲展開結構性改革,中國會喜歡這項協議一點也不令人意外美企或許相信自己得益於中國採購承諾下的「優惠待遇」,但該協議已在2021年年底過期,而且當中國再次以國家之力來對付它們時,美企勢必會蒙受損失。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之所以實施許多早該進行的結構性改革,美國貿易談判代表施壓確實是一部份原因。然而美中第一階段協議,卻使美國壓力無法促使中國推動貿易相關的結構性改革,而中國消費者和私營企業也會因此面臨損失。

貿易戰成本是美國民眾埋單

因此,我們應該慶祝這個有缺陷的貿易協議並未充分執行。不過話說回來,我們下一步應該做什麼?

有壓倒性證據顯示,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的「最大輸家」是依賴中國進口品的美國消費者和企業。四份不同研究已經指出付更多錢購買商品的美國民眾,幾乎承擔了這些關稅的全部成本。儘管如此,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仍決定保留川普的關稅,讓人不禁想問,美國貿易政策到底是關心美國消費者福祉,還是將提升企業利潤奉為圭臬。

拜登政府應致力於讓美中互相調降關稅,以盡速解決貿易政策失衡問題。美國通膨已創下40年新高,美國政府應把盡快結束這場具有破壞性的貿易戰視為首要之務。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校稿潤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