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吃土!」每樣東西都變貴了  為什麼萬物皆漲?

民生消費

萬物皆漲!你也很有感嗎?最近大家見面的共同話題就是東西變貴了!從吃的、用的,包括食衣育樂住行,幾乎沒有一樣東西不調漲價格;不用說大大小小的連鎖餐廳早已漲在前頭,現在連平價咖啡、早餐店都漲價,走一趟夜市,可以發現連平民美食雞蛋糕、小吃,甚至連腳底按摩店都漲價了!連幾個月沒去吃的火鍋店,一鍋漲了100元,真是讓人大驚嚇!也難怪網民哀怨之餘,結論就是「一起吃土!」

從主計總處公布的數字也可以驗證,2021年全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1.96%,創下13年來新高;今年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2.84%,持續高於2%的通膨警戒線,扣除蔬果、能源後的核心CPI年增率則為2.42%,罕見地超越2%水準。

CPI創13年新高,主計總處說第3季壓力才紓緩

主計總處去年底原本預估,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可望在今年第2季緩解,日前已經改口到要到第3季物價壓力才能紓緩;今年2022年全年CPI年增由原本的1.61%,大幅上調到1.93%。

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日前公布2月消費者信心指數(CCI))總數為73.19點,月減0.48點,調查6項指標中下跌幅度最大的就是物價,不僅已是連7跌,更創2009年9月以來新低,民生物價齊漲,令多數民眾大感吃不消。(更多文章閱讀:名家開講》跳跳虎盤勢 兔年會大漲 杜金龍:等重挫搶反彈行情

前行政院長陳冲日前受訪時就曾指出,百年難得一見的通膨已經來了。這個情形不只出現在台灣,美國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創1982年以來、40年新高。

到底為什麼物價漲不停?大致可歸納下面幾個原因。首要關鍵原因,當然就是由於新冠疫情發生,各國紛紛進行量化寬鬆政策(QE),大撒幣的後遺症。簡單來說,政府藉由「印鈔」增加市場上流通的錢,以及「降息」透過調降銀行存款利率,讓大家覺得錢存在銀行利息太少,不如拿出來投資、消費,促進經濟活動。

更多的錢搶固定數量的商品,物價自然就上漲了

一位專家就說,市場上的錢變多了,在民眾增加消費的情況下,市場上的商品數量不變,更多的錢搶固定數量的商品,物價自然就上漲了。股市與房市的榮景,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便是疫情帶來的影響。疫情後,打亂原有的供應鏈,包括勞動力短缺、供應鏈瓶頸,缺工、缺料等影響,都讓市場供不應求,推高商品與服務的成本。例如貨櫃航運的運價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除了大家都待在家消費下單,包括缺碼頭工人、缺貨車司機、船員染疫導致塞港等因素,都是推高運價的原因,而運價推高,最終仍得由消費者買單。

第三,氣候異常,也是推升物價的關鍵因素。全球氣候異常造成原物料市場波動,例如去年以來天然氣、木材、玉米、大豆、小麥與建材等價格都飆漲到多年高點,甚至改寫歷史紀錄,原因就在於野火、洪水、乾旱、颶風與霜害等天氣影響。

疫情打亂供應鏈、氣候異常,俄烏戰爭影響大

例如美國去年遭遇歷史性暴風雪,導致德州大停電,石油與天然氣供應短缺,而寒冬又推升天然氣需求。南美地區也遭遇數十年來嚴重乾旱,導致玉米出口大受影響,而乾旱造成水位降低、運貨船隻無法通行,不少都讓農產品期貨價格大漲。

雪上加霜的是,俄烏戰爭開打,促使全球農產品價格進一步飆漲,連帶油價也飆上多年新高,紐約原油期貨已衝上每桶110美元,創2011以來新高,在戰事未歇下,全球通貨膨脹的陰影可能在短期內難以抹滅。

國際糧價受到俄烏戰爭衝擊,黃豆、小麥期貨也一舉衝上10年高點,小麥價格更創下14年來新高。俄羅斯出口的小麥在全球市場占20%,是全球小麥出口第1大國,烏克蘭則以10%位居第5,烏克蘭也生產大量玉米,在全球玉米出口市占率超過10%,同時還是大麥和葵花子油重要供應國。

專家表示,當大宗物資價格上漲,台灣又有進口需求,原料價格漲價將牽動後續產品成本高揚,像是飼料、麵粉,進而影響肉品、麵包等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