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給台灣的啟示 小國的三種選擇與「硬實力」

國際

英國前首相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曾說過,在戰爭中,沒有所謂的贏家,只有輸家。(In war, whichever side may call itself the victor, there are no winners, but all are losers.)俄國入侵烏克蘭,成為這句話最好的明證。

俄國總統普丁2月24日兵分三路攻打烏克蘭,已持續近一個月的戰事,小蝦米對抗大鯨魚,上百萬人民逃離烏克蘭,烏克蘭被轟炸成千瘡百孔;因戰爭引發全球油價上漲與糧食危機,已成全球公敵的俄國總統普丁,雙方都是輸家。

俄烏之戰可能的結局: 烏東獨立,烏克蘭進不了北約

依照已舉行多次的談判看來,最終,東烏克蘭想自行獨立的兩個省:頓內次克、盧漢斯克,有可能脫離烏克蘭,成立親俄的政權。為了避免與核武強國俄羅斯正面對決,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也絕不可能讓烏克蘭加入。早已輸了面子的俄國,達到教訓烏克蘭的目的,但原本想重振大國榮光的普丁,可能連裡子都輸掉,這也將是普丁政權走向終結的開始。

此次眾矢之的普丁,被冠上「沙皇、史達林再世」,我已在上篇文章提到,從地緣政治來看,站在普丁的角度,昔日是一家人,又是與北約接壤的烏克蘭,如果加入北約,無異讓俄國失去屏障,站在國家安全的角度,絕對不能讓這件事發生。

但歐美也相對付出了沈重的代價。普丁警告烏克蘭在先,可是美國與歐洲掩耳不聽,這也是提出嚇阻理論的國關理論大師,同時也是俄國專家的喬治.肯楠(George Kennan)1997年說過的名言:「北歐東擴是美國後冷戰時期所犯最致命的錯誤。」成為此刻俄烏之戰的金句。

普丁的歷史定位:獨裁者的傲慢與侷限

雖說普丁想要恢復俄國昔日全球霸權的榮光,但如何不過度解讀普丁?如何給普丁入侵烏克蘭台階下?

普丁曾說:「那些不懷念昔日蘇聯榮光的俄國人,可以說他沒有心;但還想要恢復蘇聯帝國的人,可以說沒有腦袋。」(Whoever does not miss the Soviet Union has no heart, whoever wants it back has no brain.)。從他講過的話,可以推敲普丁不一定要併吞全境的烏克蘭,普丁只是要烏克蘭當一個「聽話的鄰國」。

在此,不免同情俄國人,對身為一個音樂、文學、舞蹈等豐富文明的俄國人,卻因為普丁嚴厲管控國內的媒體,完全不知道外界如何看待俄侵烏之戰。

俄國內部的宣傳,禁用入侵(invasion)、戰爭(war)、侵略(aggression)等字眼,而是對俄國人民說:「是到烏克蘭(大俄羅斯的家人)進行『特殊軍事作業(special military operation)』、『特殊維和任務』;西方對俄國的經濟制裁,只是會讓歐盟的油價上漲,對俄國一點影響也沒有。」俄國也對全球發動假訊息之戰,被蒙在鼓裡的俄國人,令人同情。

我覺得曾寫過《史達林三部曲》的史蒂芬.考特金(Stephen Kotkin,普林斯頓大學國際事務和歷史教授)的評論最到位,他說:「俄國所具備的綜合國力,總趕不上它的大國抱負。」就像蘇聯1979年進攻阿富汗,戰爭持續了10年,蘇聯軍隊在付出超過1萬多條生命的代價後撤退,由於不當的擴張,導致了1991年的蘇聯解體。

普丁此次發動俄烏之戰也是,充滿了對國際情勢的誤判與誤解──誤判烏克蘭抗俄的決心,誤判美國與歐盟援烏的意志。他在位20年形成的專制體制(despotism),暴露出專制體制的弊端,由於國家的決定在於一人,一人專制暴露了普丁「獨裁者」的傲慢與局限性。

小國的選擇不多

從國際關係理論來看,週旋在大國之間的小國,本來選擇就十分有限,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

第一、西瓜偎大邊,選邊站:bandwagon,國際關係理論的術語稱為「扈從」。

第二、是挑明了對幹: resistance ,抗衡。

第三、當騎牆派:hedging,避險。

烏克蘭想追求自身國家的志向──加入北約,不願任由俄國定義其國家利益,因此決定對抗,就變成今日的烏克蘭,雖然勇敢地撐到現在,獲得了西方國家的掌聲與同情,但「肉搏戰」的結果,就是淌血的烏克蘭。

攻勢現實主義大師John Mearsheimer說,這就是大國政治的現實,身處大國旁邊的小國,為何要拿棍子去戳它的眼睛。在我看來,這不是就是自找死路嗎? 

烏克蘭戰事一爆發,《經濟學人》等國際媒體也把台海情勢拿來相提並論,還出現「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這類的比喻,並且進一步比較美國防衛台灣的決心。

連美國智庫也跳出來反駁,提到台灣的民主、戰略位置、半導體供應鏈對全世界的重要等;還將台灣與烏克蘭比較,搬出《台灣關係法》來,美國政府會向台灣提供防禦性武器,確保台灣有足夠的自衛能力;但烏克蘭連北約都沒有加入;台灣是美國第九大貿易夥伴,烏克蘭是美國第67大貿易夥伴等等。

甚至來台訪問的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強調,台灣是印太戰略重要的夥伴。最好笑是中國跳出來的反駁,「台灣是祖國的一部份」的老梗,不能把烏克蘭與台灣相提並論。

台灣的自由、民主、多元、科技與醫療等產業的優勢,已經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我們絕不是中國的一部份。但俄烏之戰,真的提醒台灣人需要好好思考,小國的選擇是什麼。臣服在中國威權政治體制下嗎?

學烏克蘭,向中國宣戰嗎?還是有第三條路?借用孫子兵法的智慧:「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以攻也。」嚴陣以待,加強軍備,讓中國不敢隨意動武,也就是國際關係理論的「避險」策略,保持距離,才能確保自身最大的安全與利益。

對全球地緣政治的影響

普丁不惜以武力改變主權國家的領土疆界,這個事件將改變現今追求經濟合作、人類安全的世界趨勢,提醒國家重新重視硬實力(hard power)、國家安全等高階政治(high politics),尤其對長處太平盛世的歐洲,更是一記警鐘。

原本中立的芬蘭與瑞典,可能考慮加入北約,尋求安全防衛的結盟。俄國因掌控了原油與天然氣輸出歐盟的籌碼,這項的衝擊,更會加速全球朝向綠能轉型的腳步。

德國已經宣布德國打破二戰以來的禁忌,將大幅擴充軍力,並且目標超過國家GDP2%。對曾發動二戰的德國來說,增加軍備的宣布,卻引來美國與盟友的支持,這歸功於二戰後,德國對歷史的反省與各國的和解,以及在歐盟整合的過程中,塑造大歐洲的認同,還有德國在歐債危機,用經濟實力扮演了力挽狂瀾的角色,對來自北非與中東的80萬難民,伸出了最溫暖的手。此次俄侵烏的危機中,斷然中斷與俄國興建北溪2號天然氣管線(Nord Stream 2)的計劃。大國就有大國的風範。

2014年俄國併吞克里米亞半島後,從G8踢除;2022年俄國入侵烏克蘭,歐洲最主要的人權組織「歐洲理事會」,又表決通過呼籲開除俄羅斯會籍。看起來已有點嬰兒肥的普丁,透過修法可以做到2036年,屆時已經84歲的他,不會料到,本來想以進攻烏克蘭寫下歷史,反之,卻讓俄國走上了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