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八仙山森林鐵道遺跡

地方人文

阿里山的日出一直是臺灣知名的景觀,不論是年輕學子,或是陸客來臺,總希望能坐著森林鐵路走上一回祝山看日出;又或者是宜蘭太平山的蹦蹦車,在顛簸的山路上徐徐前行,總是帶給旅人滿滿的歡笑與回憶。您可知道臺中也有一條八仙山林業鐵路馳騁在雲端?

身處臺中的您,可知在八仙山森林遊樂區曾有一條森林鐵路從天而降,一路從佳保台、松鶴部落,經過裡冷隧道、白毛隧道進入新社區麻竹坑、下水底寮,再到石岡區的土牛和盛站?如果您仍意猶未盡,還可以一路再往西到豐原火車站,搭著縱貫鐵路南來北往。今天就讓我們帶著讀者走進時光隧道,一起回到百年前的八仙山。

1927年經台灣日日新聞社票選出台灣八景,八仙山名列其中(佳保台臺灣八景紀念碑)。

斧斤不及─從檜山到八仙山

1911年底,中國辛亥革命風起雲湧,臺灣的日本統治者也忙著征討今日和平區境內的泰雅族南勢族群,就在海拔7,998尺(約2,366公尺)處「意外」發現一處千年檜木林,這一座「遺利甚多」的檜山,後來以海拔高度諧音(8,000尺)命名為「八仙山」。日本政府對這一片殖民地林場展開調查開發計畫,由時任阿里山林場技師綱島政吉負責。

八仙山林木初期沿著大甲溪水流放至位於石岡的土牛貯木池。

1915年,臺中市有兩起重大事件,其一是臺中一中的設立,自此本地人才得以養成;其二是八仙山林木以大甲溪水放流正式開展,對於地方財源大有助益,這兩件事被視為振興臺中發展的重要指標。隨著臺中一中設備與師資的充實,八仙山伐木的技術與機械也不斷更新。

八仙山林鐵如同從天而降般,將山區木材運送出山區。

八仙即景─實業家的見學之旅

1919年,總督府營林局決定比照其他林場興建運材鐵路,以加速八仙山林木的開發速度,卻由於天災(風災山崩)人禍(原住民捍衛山林)不斷,讓日人吃盡苦頭,一直到1923年元月才正式完工。同時興建完成的,還有由佳保台通往各林場工作站的臺車或索道。當地人稱為機關車的這一條林業鐵路,同時兼負林業經濟與觀光發展的功能,八仙山風光成為仕紳豪門一生必須造訪的景點。葫蘆墩(今豐原區)仕紳張麗俊即以〈八仙山即景〉歌詠:

臺中名勝八仙山,萬仞黎明在此間。百丈鉛橋高百米,千町鐵路曲千彎。

危崖絕頂神工出,箐密林深古木刪。政府經營真周到,運輸全部是機關。

八仙山的運材機關車可以加掛車廂兼營載客。

1926年2月6日凌晨4時,40位臺中市企業家在火車站前集合留影,他們要搭乘鐵路展開一場三天兩夜的「八仙山見學(けんがく)」之旅。一群人開心地在臺中驛(火車站)搭乘縱貫鐵路到豐原,再轉搭輕便鐵路到石岡土牛,接著換乘屬於林業「機關」的運材火「車」。機關車沿著大甲溪左岸往新社山上緩緩而行,此時天空飄起霏霏細雨,卻無法遮掩沿途明媚的風光。火車行出白毛隧道以後迎來朗朗晴空,他們在白鹿驛下車午餐,看著遠方雲過八仙山,大家的心情也愈加亢奮。

他們在久良栖出張所(今位於松鶴部落林業辦公室)的安排下,轉搭斜坡鐵道在下午4時半抵達佳保台(今八仙山森林遊樂區育樂中心所在),在這裡度過一個星光燦爛、酒酣飯飽的夜晚。隔天一路參觀運材、集材作業實況,再到「圳灣」溪鞍部實地參觀大檜材伐取作業。8日下午5時許,他們返回臺中驛,一行人立即前往臺中神社參拜,最後在眾人高唱三聲「天皇萬歲」後完成這一趟「雲過八仙」的見學之旅。

位於斜頭角的高空流籠頭也是志工踏查的遺跡之一。

封印林鐵─森林志工的文史踏查

國民政府來臺以後,中部林區開發轉向大雪山林區的公路運材作業,1959年八七水災重創臺灣中部,八仙山林鐵多處受損,林務局決定拆除鐵路。林場殘材以卡車經中橫輸出,營運35年的八仙山林鐵就此淹沒在荒煙蔓草中,1963年10月八仙山林場也結束近半世紀的伐木事業,就此走入歷史。

2020年開始,有一群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的「國家森林志工」開始踏查這一條消失於雲端的八仙山林業鐵道,重新追憶100年前的「八仙山見學之旅」,我們就跟著他們的腳步,一起來探尋埋沒在雲端的八仙山林鐵故事。

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的國家森林志工隊的刻正執行「八仙山文史踏查計畫」。

新社的白毛台是原住民部落,因地理與氣候條件,以白毛台葡萄為人所熟知,八仙山見學團經過的白毛隧道就從這裡開始。我們沿著大甲溪畔前進,約200公尺以後上切抵達遭土石封埋的白毛隧道東口,這一處難覓的林鐵遺跡是其中難度最低的。這一群森林志工,一路踏查過蛇木溪工作站、清水台工作站與黎明派出所,也找尋斜頭角的伏地索道(傾斜鐵道)遺跡,甚至從流籠頭找到流籠腳,就為了還原當時佳保台通往各地林區的路徑走向。

雲過八仙─佳保台的林場遺址

我有幸隨著巡山員與志工老師攀山越嶺,各位讀者若對八仙山林業遺跡感到興趣,不妨走一趟松鶴部落的林場巷,在這裡檜木宿舍群與久良栖車站依然佇立;或者到八仙山森林遊樂區(佳保台),一起追憶雲過八仙山的林場遺址。

本文轉載自《文化臺中》,非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