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半導體設備交貨期拉長 晶圓廠擴產計畫面臨延誤風險

半導體

《日經亞洲評論》周四報導指出,試圖擴大產能的晶片製造商被迫等待一年半或更長時間,才能獲得關鍵設備,因為前所未有的零件短缺和供應限制打擊晶片設備產業。

多位消息人士透露,美商應用材料、科磊(KLA)、科林研發(Lam Research)、荷蘭ASML等一流半導體設備商向客戶示警,他們必須等待長達18個月,才能買到一些關鍵機器,理由是鏡頭、閥門和泵到微控制器、工程塑料和電子模組全部缺貨。

設備交貨等待期等待18個月

與此同時,晶片設被的需求持續激增。台積電、聯電、英特爾和三星電子都計畫擴產,其中一些最早將於明年投產,消息人士稱,他們開始擔心過長的交貨期會影響擴產計劃;台積電、聯電和三星甚至派遣高管道海外,敦促設備供應商努力加班趕工。

設備的交貨時間大幅拉長:從2019年大流行前的平均3到4個月左右,到去年變成10到12 個月之久。現在業內消息人士表示,由於在整個供應鏈中,組件短缺和物流延誤的狀況百出,現在晶片設備交貨延誤的情況為數十年來最嚴重。

消息人士指出,美商科磊製造一些檢測設備,客戶等待這些設備交貨的時間超過20個月。PCB大廠欣興電子董事長表示,用於製造基板的設備交付期長達30個月,而去年只需要12到18 個月。《日經亞洲評論》對其他科技業高管的採訪也反映這一現象。

科磊某些檢測設備交貨期為12個月

這現象引起晶片製造商和設備供應商產生危機感。

「上個月,一家零部件供應商告訴我,他們的交貨時間約為6個月。上周,他們改口說,交貨期延長到8個月,本周變成10個月。」美國一家一線晶片設備製造商的經理說。 「聽到這麼長的交貨時間,我腦袋一片空白了;我被夾在晶圓廠客戶和上游組件供應商之間,真的很痛苦。」

《日經亞洲》獲悉,美國最大晶片設備商應用材料上個月召開一次全體內部會議,執行長敦促員工盡其所能確保機器的組件和晶片供應安全。

美商科磊今年1月份在法說會上指出,由於需求和供應鏈問題增加,其設備的交貨時間平均拉長至11個月,某些高需求產品的交貨時間更是拉長至12 個月。

台積電也擔心設備供應商的交貨問題

另外,在晶片製造商方面,消息人士稱,台積電擔心設備延遲交付,會耽誤美國、台灣和日本新廠的量產時間表。台積電的採購團隊經常飛往美國和其他地方,與供應商合作,試圖將交貨日期提前。據《日經亞洲》之前報導,由於建築工人短缺,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廠的興建進度已經落後。

南韓三星電子拒絕置評。台積電告訴日經亞洲,自大流行開始以來,他們一直在與供應商密切合作,應對供應鏈暫時中斷狀況。

全球第四大晶圓代工廠商聯電確認,已派主管出差到美國和歐洲的設備供應商,但是表示要供應商提前交貨,並不容易。

半導體設備商短缺零部件

「我們走訪供應商發現,他們短缺零部件的情況仍在惡化,這要拖到2022年下半年才會開始改善。」聯電財務長劉啟東表示。劉啟東還證實,聯電的擴張計劃可能會受到設備延誤的影響:「台南擴建產線仍預定2023年中期左右投產,但產能提升速度肯定會慢於預期。」

ASML告訴《日經亞洲》:「業界一致認為晶片短缺可能會持續兩年,整個產業都在加緊解決這個問題。」

然而,《日經亞洲》對10多位業界高管的採訪發現,許多為設備製造商供貨的零部件公司不願擴大產能。

與此同時,多位業界高管表示,短期內不考慮更換晶片設備的組件或材料,因為任何替代方案都必須經過漫長的驗證過程,才能確保生產連續性和品質。

精密部件僅由少數「隱形冠軍」製造,不可能被替代

一些精密部件僅由少數「隱形冠軍」製造,例如日本Iwaki的化學處理泵和德國蔡司(Zeiss)的高階鏡頭,很難為這類型產品找到合適的替代品。

許多消息人士將當前供應的限制和汽車業的情況進行了比較,去年車用晶片需求突然激增,供應卻受限,導致晶片短缺,迫使車商減產。

美國一家一線晶片設備製造商的經理抱怨,「從不同的組件到物流,瓶頸太多了,而且一個接一個出現,這景象似曾相識,汽車、個人電腦和智慧手機製造商也曾極度短缺晶片。」

設備零組件短缺可能持續一整年

為了擴大本土產能,解決短缺問題,保障國家安全,美、日、歐政府努力建立本土半導體供應鏈,進一步刺激晶片、設備、材料的需求。

日經亞洲去年首次報導披露,晶片和零部件短缺已蔓延至半導體設備領域。光刻機製造商ASM International執行長最近在接受日經亞洲採訪時警告說,短缺可能會持續一整年。

摩根大通的亞太科、媒體和電信研究聯席主管 Gokul Hariharan表示,新設備的交付週期冗長,可能導致新增產能推遲3到6個月上線,但他也表示,半導體產業應考慮消費電子需求最近有放緩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