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快時尚風潮下的慢舞 李柏辰在服裝設計中找到與父親和解的方式

人物故事

台北時裝週2022秋冬大秀日前落幕,台灣品牌「PROJECTbyH.」以顛覆傳統伸展台的劇場形式,透過舞蹈與戲劇來為這一季的服裝演繹,展演開始,嘉賓能自由穿梭在舞者之間,近距離觀看舞者們的肢體與服裝隨著身體延展變化的不同姿態,嘉賓的情緒在音樂、舞蹈、燈光的牽引下放到最大,讓看秀的嘉賓留下深刻印象。

專訪PROJECTbyH.夫妻檔設計師組合李柏辰(Henry Lee)和趙佳琪(Naomi Zhao),有別於其他設計師聊版型、剪裁、設計,他們更喜歡與你分享PROJECTbyH.的「衣服哲學」,他們堅持純天然素材和手工製作,不為標新立異,只是勇敢的做出「選擇」,並讓消費者從新找回選擇的機會。

衣服是人體的第二層肌膚

服裝對你來說是甚麼?是禦寒的工具?是自我美學的展現?對於成立PROJECTbyH.的李柏辰和趙佳琪來說,服裝是他們與外界對話的重要工具,他們探討人的存在,也說衣服的本質,就如同電影、雕塑、繪畫、音樂等媒材,只是他們擅長的做的是服裝。

探訪PROJECTbyH.位於內湖的選貨店Anomi_e,要先穿過店鋪門前的小橋,隔著透明玻璃櫥窗,第一眼就懸吊在空中的裝置藝術「As within,so without」(如其在內,如其在外)給吸引。

PROJECTbyH.這一季的主題為「Let Go」,但放手非放棄,而透過打破服裝既有的印象與框架,拆開後再重新解構審視自我,裝置由廢棄的布料拼接再生成人體的樣貌,卻被分成兩半左右對比、一表一裏,如同將自我撕開去探索自己。

「衣服是人體的第二層肌膚,因為人與衣服是密不可分的存在,」李柏辰說,再直接一點可以說,人類是唯一需要穿著衣服才能存活的物種,因此,回到服裝最初的本質,他們選擇天然材質,希望衣服不應該與自然分開,也貫徹衣服存在意義,成為人與這世界溝通的媒介。

創作是生活經驗的延續

這次PROJECTbyH.這次分享的故事是「Let Go」,是他們生活體驗的延續。李柏辰的父親、廣達創辦人林百里的左右手李杜榮在去年初辭世,當時那一季的主題是「the Inevitable」(必然)他們探討生命中由必然組成的種種,下一季他們做「Perspective」(視角),藉由切換視角去看待生命、尋找解釋自己,再來就是「Let Go」是情緒的釋放,並在這放下的過程,重新尋找自我。

更白話文一點,李柏辰說,其實我們想要探討的是每一個人心中的那個不想割捨或是不願放下的東西,「因為其實很多時候,事情都發生了你才有辦法意識到說怎麼會這樣。」

他比喻,他們在小孩出生後,開始學習當爸媽,而有新生命的誕生,就有生命的凋零,生命中的親人或摯愛離開時,沒辦法說我已經準備好,一定是真的離開的那一刻,才會發現說少了什麼,在這個迫於無奈的過程,「你可以得到什麼?你可以認知到自己多一點嗎?或者找尋到什麼事情讓你可以有意識到說,我有繼續下去的動力,我繼續下去的能量在哪裡?」

面對許多不得不時,有些人沉靜在悲傷、痛苦之中,李柏辰認為,這也是一種選擇,但他們會選擇提醒對方還可以選擇,可以轉換情緒、視角,「我們一直希望在這過程中,提醒所有人或是我們自己去練習這件事情就是,這過程一定有選擇,你甚麼時候開始意識到這個選擇的時候,你就自由了,你就可以跳脫,Let Go這個框架循環。」

那展演結束後真的放下了嗎?趙佳琪幫忙回答,「比較放不下的家庭成員正在放下。」

成立於紐約,父親生病後搬回台北

李柏辰父親的離開,促使他成為現在的樣子。

國中畢業後李柏辰就到美國讀書,大學學商因喜歡服裝設計,畢業後再到Parsons School of Design(帕森設計學院)進修,但也引爆家庭革命,他與父母親經歷一年的爭吵,越洋電話中可以吵,訊息也能筆戰,李柏辰也明白父母的憂心,但沒辦法「固執其實是複製的,我爸很固執,我也很固執,互相衝突的固執!」雙方的關係直到李柏辰回台北後才稍稍緩解。

PROJECTbyH.於2013年在美國紐約創立,並在2017年將品牌重心移回台北。

台灣時裝產業資源匱乏是可以預期的,搬回台灣除了父親生病的考量外,另一個關鍵因素,李柏辰透露,當年在紐約的他們其實也找工廠代工,但很多紐約的工廠「打開門都可以說中文」,這種事實讓他們產生懷疑,因為在他們印象中「made in NEW YORK」是高品質、高工藝的象徵,沒想到地球另一端還是同一群的人在做,那麼追求「made in哪裡」的標籤還值得嗎?想要自己開工作室,全部自己手做,追求真正的「handmade」的想法才油然而生。

大部分的服裝品牌每季主題各自獨立,李柏辰說,他們其實是把對萬物理解思維過程,一步一步拿出來,作為每季單獨的主題。(攝影/林聖凱)

拿回創作主導權後,找自己麻煩

回台灣設立工作室後,他們捨棄任何委外及工廠代工,全部都由工作室獨力完成,也拿回了創作的主導權,因為所有的細節都不需受限於工廠而妥協;2018年更開始以「全天然」方式導向創作,嚴格限制製作的每一個環節,僅用天然的素材製作。

這樣的追求可以多極致?在這一季「Let Go」裡,他們利用過往幾年裁縫所剩下的邊角料,運用傳統的拼布的方式,讓這些原本都會被丟棄的碎布變成嶄新的面料;衣服上看似刻意做舊的顏色則是他們利用茶葉與洋蔥皮手工染製而成。

PROJECTbyH.試著逆轉大眾的價值觀,將原本會被丟棄的廚餘做成染劑,這次運用的是洋蔥皮和茶葉,須經過多到工序。(攝影/林聖凱)

因此,天天泡茶的李柏辰會有著茶葉渣快用完了,這種一般人聽起來不可思議的煩惱,也因為他們的「自找麻煩」,捨棄所有成衣都會使用的聚酯纖維選擇使用棉線,但棉線太容易斷裂不能用機器打洞,所有的釦洞都要用手縫,而一般人以為西裝外套上細密的縫線是裝飾線條,其實是因為他們避免使用常見的塑膠貼襯,選擇回歸傳統將裡襯一針一線車在表布上,即便這樣的做法花費的時間比起一般成衣是多了30至50倍。

再仔細一看,就連衣服的紙標都是手作的,他們將廢紙打成紙漿再重新製成一張張獨一無二的紙標,就連趙佳琪也忍不住吐槽,「工作室看起來像一個阿嬤的廚房!」

衣服自己它想看起來長怎樣?

暗藏在服裝的每個細節,都是他們花費多年的實踐,但是有別於一般成衣是為了造型,他們先想的是功能再來才是造型,就像李柏辰可以很坦然地告訴你,「衣服上的壓線絕對不是為了美觀而存在,它是真真實實為了結構而存在。」

「我們會投射覺得說這件衣服自己它想自己是怎樣,就是會用一個比較尊重的心態,去方方面面的覺得說它應該有一個什麼樣的樣貌,它的某一個方面應該要怎樣的去被看到,而不是說我希望它看起來是怎樣。」談起與一般成衣的不同之處,趙佳琪有著更浪漫的說法。

但真的嫉「塑膠」如仇?令人意外的是,他們不只不討厭塑膠,甚至還幫塑膠「平反」。李柏辰認為,他們是選擇性的使用塑膠,塑膠也是一個很好的材質,既耐用又便宜,但現在就是過度氾濫的使用才成為負面的存在,萬物都應該是中性的存在,甚至最開始塑膠袋被發明的初衷是為了解決紙袋與布袋大量被浪費的問題而被發明出來。

「物盡其用,什麼東西都有對的存在。」趙佳琪說,比如他們品牌的衣服不適合登山,若選擇有機能性、防水功能的服飾更加合適,只是他們希望把大家遺忘的天然材質,重新被記得它們的好與初衷。趙佳琪表示,我們希望去提醒無時無刻你都有一個選擇,並將這一份堅持帶入到他的生活之中。

趙佳琪認為,或許大多數人都有認為宇宙這麼大,自己這麼微小覺得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毫無意義的想法,但服裝就是他們微小存在在地球上能做的事。(攝影/林聖凱)

累也是我們自己選,靠純純純理想邁向10周年

品牌創立即將邁入第10年,身為一個品牌的主理人、二寶父母,李柏辰不諱言,當然希望努力能轉換成銷售,但賺大錢永遠都不會是首要目標,甚至他坦言,距離收支平衡「還差一點點」,上述可想而知的吃力不討好,為何能堅持這麼久?也建構在世俗認為的「熱愛」上吧。

舉例來說,光是一個口袋的設計兩人都須經過一番思辨,甚至還要相互扮演正反方,無法說服對方就不做,不為了做而做,沒有任何的設計是「意外」,這過程雖然痛苦,但也讓他們獲得最真實的快樂,「不然真的好累喔,但這個累也是我們自己選的。」李柏辰說。

更重要的是,李柏辰其實有在教課,他看著學生走入業界又離開,他希望,「至少可以讓人家知道,像我們這種不要命的、純純純理想的品牌,都能活下來的情況下,你們(學生)應該抱有一點點夢想堅持下去,…,抱怨體制好容易,唯有進入體制,你才能夠去改變,做改變很難,可是需要有人開始才有辦法。」

當然近10年的堅持也非一無所獲,當有些父親的朋友,在不知道他就是李杜榮的兒子就給予支持的事情,傳回父親的耳中時,父母的憂心才稍稍放下也才敢於表現支持。

「他們其實看得懂,也能夠理解,但是擔心這個世界有沒有ready(準備好)去理解你,他們就是害怕你受傷,因為純理想的東西,如果哪天就是覺得做不下去了,那個墜落感是很痛的,覺得說這個世界沒有人理解你,那個可能會陷入很深層的憂鬱。」在一旁的趙佳琪做出最好的註解。

面對即將到來的10周年,他們期待未來能夠辦展來回顧過去的一點一滴,今年也再往前跨出一步,在誠品信義開設櫃位,不在只局限於內湖的工作室,而是在商業區段挑戰直接面對人群進行溝通,將他們想說的傳遞出去。此外,他們亦透露,他們得到廣藝基金會贊助今年10月將與舞團跨界合作,呈現不同形式的藝術。

Anomi_e Gallery Space

台北市內湖區大湖山莊街 91-1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