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好難?排除無效訊息、訓練財務思維 滑手機也能當股神

股市投資

如果滑手機就能得到巨大獲利,你願意嗎?

我們滑手機的時間越來越長,而且看過就忘,但你有沒有想過,反正都要花這麼多時間翻手機,會不會有哪些資訊其實是有效的,而且被我們不小心錯過?

要知道什麼是有效資訊,就要從排除無效資訊開始。

真實世界中,資訊量大沒啥路用

如果你住台北,有人跟你說明天台北會下雨,那是有效資訊。

但如果人家說會下雨的地方是新竹呢?

新竹下不下雨跟你有啥關係?就算準,但知道了也沒有用,這就是無效資訊。

定義一下:

一件事情對你具有不確定性,比如說台北明天會不會下雨,有人能明確告訴你答案,資訊就是有效。

至於新竹會不會下雨?只要你不關心,就算別人說的再準也沒用。

所以消除不確定性,就是有效資訊。

知道了什麼是有效資訊,那是不是有效資訊的量越大越好?

在我教課的過程中,常有學生對我說:老師你的課程內容乾貨滿滿。

我每次聽到這種話都覺得很緊張,因為乾貨滿滿代表資訊量大,但是在真實的世界裡,資訊量大卻沒啥路用。

我們先看看資訊量怎麼衡量。

回到台北明天會不會下雨的問題,會或不會,就像在0與1中選個數,如果有人能在二選一的問題中給你肯定的答案,資訊量就是1。

二選一的資訊量是1,那如果是一百選一,資訊量是一百嗎?

如果要一個一個確定,而且連續一百次,那資訊量就是一百。

但我們不必那麼笨吧!

如果對你沒有用,資訊量再大也是無異廢話

記得小時候玩的猜謎嗎?在100顆球中,99顆是白球,一顆是黑球,把這100顆球分兩邊,最多要猜幾次才能要猜出黑球在哪一邊呢?

我們可以先猜左邊或右邊,再以此類推,最多連猜7次就能找出黑球.

這個過程是這樣的:

(50, 50) (25, 25) (13, 12) (7, 6) (3. 4) (2, 2) (1, 1), 最多分7次就可以找出答案,所以猜7次就可以了。

沒錯,如果運用二分法,那一百選一的資訊量就約莫等於七. 

如果你一定要用數學來表示,那就是以2為基底的對數(log)100 等於6.65,約莫等於7。

知道了資訊量怎麼計算,回到原始的問題,資訊量大就比較有用嗎?

讓我們再舉個例子吧!

你看到登玉山的活動告示,上面註明出發日、報名時間、報名地點、費用、注意事項,資訊量很大。

但如果你不想去玉山,那資訊量再大對你都沒用。

資訊量大也沒用,那什麼資訊才有用呢?

提早知道明天會下雨會影響你帶不帶雨傘。進而避免被雨淋濕,這樣的資訊就是有用的。

讓我們做個梳理:

1. 明天會不會下雨,是資訊量為1的資訊

2. 你帶了雨傘:影響決策

3. 避免被淋成落湯雞:帶來有意義的改變

這資訊改變了你被淋濕的結果,對你來說就是有用的。

所以有用的資訊,資訊量不一定要高,只要能影響你的決策,進而帶來有意義的改變,就很有用!

股市看線圖說故事和瞎猜沒兩樣

好,根據以上的內容,我們可以來看看怎麼在生活中活用,進而創造收益了!

我們常常會聽到一些財經專家的言論,像是:

1. 如果大盤明天跌破反壓,就可能往下觸及年線;如果突破反壓,就可能往上突破季線。

2. 如果美國在5月升息與縮表的機率升抵7成,將會對股市帶來更大的打擊

讓我們用剛剛學到的資訊有效性來分析一下這兩句話:

1. 明天是跌破或突破反壓?不知道

2. 5月升級和縮表的機率是多少?帶來的打擊是多少,不知道

第一句話,不確定會跌破或突破,沒有消除不確定性,等同廢話。

第二句話,就算確定了升息與縮表的機率,無法衡量帶來的改變,還是廢話。

但這麼明顯的廢話在生活中卻到處可見.當成笑料也就算了,如果輕信可就糟糕了。

所以那些看圖說故事、沒辦法推算概率與結果的,通通都是廢話,請直接拋棄。

那什麼資訊可以用來推算概率、進而帶來正面影響,甚至是獲利呢?

先說啊,我們只討論大家都能拿到的公開資訊,那些或真或假的內線不在討論之內。

以台灣的現狀來看,上市公司財務都相當透明即時,而且有充足的歷史資料可以分析,在這樣的條件下,透過財務分析算出企業的隱含價值、避開有疑慮的公司,在市場價格低於隱含價值時買進持有,就可以有效推算期望值。

再透過分散持股和拉長持有年限來應對市場的波動率,實際的獲利就可以無限逼近期望值。

反之,所有語焉不詳,看線圖說故事的,和瞎猜沒有兩樣。

所以巴菲特能成為長期的贏家是有道理的。

既然如此,是不是說只要懂得財務分析,長期投資下來就能得到最好的結果呢?

長期持有好公司得到正報酬是肯定的.但如果要的是最佳的結果?只這樣做絕對是不夠的。

讓我們再舉個例子吧!

100萬當本金,10年後你能翻幾倍?

如果你有100萬,從2012年開始投資台灣的上市公司,你用的投資方式是希望透過財務分析去尋找一百間處於便宜價位的好公司,然後長期投資,這樣可能的投資報酬率是多少?

假定台灣的上市公司有6000間,平均殖利率是4.3%,那如果你用全分散的投資策略,10年下來投資的期望值大約是52%。

10年只賺52萬?實在太少了吧!

如果稍做分析,選擇其中前1/10,財務體質較優良、股息較高的公司,總數大約600間,每年投報率拉到6%,10年下來投報率大約是80%。

10年下來賺80萬......難怪有錢人都會跟你說買房地產比較穩當。

再進一步推算,如果我們是用比較便宜的價格買進這些好公司,結果又會如何呢?

假設公司股價貴賤符合常態分佈,那我們可以假設68%的公司處於合理價,16%的公司價格稍貴,16%的公司價格較便宜,這樣大約有90間公司可以投資。

如果買進股價較便宜的公司,可以帶來1.5倍的收益,那你的投報率變成12%,10年下來的總回報變成3.1倍,賺了210萬。

210萬!聽起來很不錯啊!

但別忘了,公司有可能變壞,產業有可能翻轉,說到底,這世界哪有什麼是永遠不變的呢。

讓我們來想像一下,在10年的時間裡,你投資組合中的1/5的公司變得平庸、另外1/5的公司因為產業競爭,在10年的期間裡不漲不跌,而且你運氣非常好,沒有任何公司陷入衰退,這樣的假設應該算合理吧。

如果這樣的假設是合理的,那我們重新算一下投資報酬率:

1/5的公司變得平庸,回報率回歸均值成為4.3%,另外1/5的公司因為產業競爭,在10年的期間裡不漲不跌,5/3的公司維持12%的正報酬,最終你的總報酬會變成:

20*1.043^10+20+60*1.12^10=236

136%的回報,10年賺136萬,平均年化報酬是9%。

年化報酬9%,這就是透過財務分析能得到報酬率的上限。

如果加計台幣期間升息的幅度、還有一點點好運,姑且算年化報酬是11%好了,10年總報酬會等於183%,賺進183萬。

換言之,如果你是用正統的財務分析,那你10年的期間能賺到183%, 那就已經非常厲害了。

而且這還要你祖上積德,在2012年就一次性的找到100間好公司,全部本金都投進去才有可能得到的結果。

覺得投報率很低嗎?抱歉,真實的情況通常比這結果還差。

在真實的世界裡,股價高低並非常態分佈,長期來看股市偏多的時間遠大約偏空,所以你要能在一年內就找到一百間便宜的好公司難度是非常高的。

換言之,用每年20間的速度,找到便宜又值得投資的好公司,可能才是比較合理的預期。

就算一樣給你最高11%的平均年報酬好了,按照這個情況,你能得到的總回報是:

20*1.12^10+20*1.12^9+20*1.12^8+20*1.12^7+20*1.12^6=250

用10年的時間賺150萬,也算不錯了,算回平均總回報,是9.6%。

什麼,覺得太低嗎?我知道台灣滿地都是股神,但我請問你,你身邊有幾個人可以光靠投資,10年的身價就翻2.5倍嗎?

炒股票漲個兩三倍不稀奇,但我們這裡談的可是總資產報酬率呢。

如果你能穩當的在十年內將資產翻成2.5倍,那你大可以壓身家。反之,如果有人跟你說內線消息,請問你敢抵押房子去買嗎?

不要股票沒賺到房子就被法拍就不錯了吧。

成為股神沒有那麼難,重點是訓練財務思維

讓我們先做個小節:

1. 每天我們都收到大量資訊,但其中絕大多數毫無資訊量,廢話無誤。

2. 就算資訊量大,也不一定有意義。

3. 有意義的資訊,是要幫助我們做決策,進而帶來有意義的改變。

將這個道理用在投資上,我們要小心那些滿地可見的股神,用總資產來算,每年超過10%的報酬都是非常可疑的!

如果能妥善運用財務分析、適度分散和長期持有,就能讓投資報酬率無限逼近期望值。

但重點來了,十年翻2.5倍是不錯,但難道沒有更好的辦法嗎?

當然有!

巴菲特長期投資的回報率接近兩成,橋水基金的雷達里奧、風投界的凱鵬華盈,或上個世紀的股神彼得林區,他們的長期回報都遠遠不止這個數!

既然如此,他們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很簡單,他們運用資訊分析的能力,又單筆財報分析、分散持股和長期持有的這點功夫,更上一層樓了。

說起來複雜,做起來簡單,只要具備正確資訊分析的概念、運用手邊唾手可得的資訊與工具,其實你也做得到。

而這也正是我在4/13日,下週三的財務思維訓練營中,要跟大家分享的內容。

如果只是教課,聽完了大家回去還是不會做,那也沒什麼意思。

為了幫大家節省時間,我根據資訊分析的編碼原理,做了一個簡單可用的小工具,只要按部就班做、不妄想、不躁進,人人都可以最佳化自已的投資回報。

聽到這裡,你會不會覺得世上哪有這麼好的事情?這是否會是哪種新型態的詐騙呢?

哈哈,別擔心,下一講我就把我實際運用到的資訊理論以及編碼原則,做個完整的說明。

到了我這個年紀與身價,如果還要我騙人,那可是再多錢都不夠的。

如果你有興趣與我們一起前進,如果你想驗證我說的到底是真是假?歡迎用放大鏡來檢視我下一篇跟大家分享的內容。

我們下一講再見!

本文授權轉載自李伯彥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