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下市民心中的大樹 山海島語生態圖書館

地方生活

冬季的大肚山上風勢強勁,連車子都被吹得搖搖晃晃,不過山坡上的樹木早已適應了這樣的生長環境,任其枝頭隨風擺盪,謙卑地讓風穿過身軀,但樹根依舊牢牢抓住這片土地。去年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將經營5年的玉門路山佳伊咖啡館,搬遷至永春南路上的大肚山森林復育中心,並成立「山海島語生態圖書館」,期許能如同大肚山上的樹木一般,為山林復育立下扎實根基。

用行動 傳遞復育理念

大肚山森林復育中心成立當天,盧市長親自種下臺灣特有種「臺灣野梨」。

2015年,從事森林生態研究的蔡智豪與幾位夥伴一同創辦山佳伊咖啡,號召有志之士守護這片山林。特別選擇咖啡館的形式呈現,除了希望吸引上班族在工作之餘接觸相關議題,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營造一個空間讓大家能夠互相認識,進而產生信任,再一同合作,最後正式行動,「我們是行動派,而非只是倡議喊喊口號而已!」因此人數達標後正式成立臺灣山林復育協會,以天然林復育作為宗旨,努力推動相關修法與科普教育,還在2019年入選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獎肯定。

目前擔任執行長的蔡智豪說明,臺灣的植物學發展其實極具優勢,早在100多年前就陸續有學者投入研究,這是其他國家難以望其項背的。但這項領先地位,卻未完整轉化為公民意識,因此談到復育議題,還是常會發生種植非在地潛在森林的樹種,甚至以經濟林的生產方式來種樹,將原有的野生樹木砍光,種植單一的物種等誇張的狀況。因此臺灣山林復育協會提出天然林復育四大原則:「潛在森林、順應演替、減少干擾、在地採種」,努力傳播正確的復育觀念給大眾。

原為嶺東苗圃的大肚山森林復育中心,由臺灣山林復育協會與寶成國際集團認養管理。

每個+1 成就知識寶庫

在山佳伊咖啡走過5年,辦過超過百場的讀書會與講座,成員也從起初的4人如今突破500人,蔡智豪說「為何取名3+1?就是希望『+1』是無限大,讓山林復育眾志成城!」2020年山佳伊階段性任務結束,協會與寶成國際集團共同認養原本的嶺東苗圃設立「大肚山森林復育中心」,培育的苗木無償提供公部門綠化使用,成為全國第一座針對都會區生態綠化設立的原生樹木苗圃,而原先協會採購的藏書也移至中心內,正式成立「山海島語生態圖書館」。

網路社群盛行的當代,臺灣山林復育協會以面對面的一場場活動凝聚共識,而這幾年來會員繳納的會費與捐款除了用於營運,還有一大部分就是拿來採購生態環境及哲學思想相關書籍。目前藏書分為四大類別,包含哲學文學、美學、自然科學及生活應用,購書原則以2000年後的出版品為原則,且這類書籍並非主流,因此印刷量通常不大,也常常只有初版一刷(印刷業術語,指書本製版後只印刷一次),這些藏書具有一定的珍稀性,所以山海島語生態圖書館採會員制,協會會員可外借,一般民眾則限內閱。

館內每月運用會費與捐款購入新書。

從活動 營造文化意識

圖書館內舉辦的活動也十分豐富,例如去年找來埔里的「香草大叔與男孩的共耕共學自然農園」,帶領成員了解羅氏鹽膚木如何成為原住民料理中鹽的替代品。設計師白白表示,從課程裡才知道是果實外皮的鹽霜,使之產生鹹味,也發現到在料理中能更加認識植物。

2019年獲得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獎是對協會的一大肯定。

動態的戶外活動與講座外,協會也辦理讀書會,大家閱讀不一樣的書,再一同進行價值與思想的討論,許多新成員都認為打破一起讀同一本書的方式很特別,且內容並非侷限在生態的學術研究,還有很多是對於哲學思想及體制的討論,激盪出不少火花,也拉近會員間的距離。

去年山海島語生態圖書館成立之初,就遇上COVID19疫情,許多活動因而無法舉辦,雖然部分講座轉為網路視訊直播,但協會認為實體活動仍有無可取代的溫度感,對於新會員的招募也受到嚴重阻礙。而戶外的復育作業雖受防疫規範分批次進行,但依然將預計的數量完成,可說是不幸中的大幸。目前復育作業仍集中在大肚山區,2022年起將拓展到大安海岸、新竹北埔、雲林古坑,甚至花蓮的七星潭等地,把復育的能量從臺中帶到臺灣各地。

蔡執行長強調,環境倫理與思想都是文化很重要的一環,都市人可能一輩子都沒種過一棵樹,因此臺灣山林復育協會期望透過行動推廣,將山海島語生態圖書館做為理想發跡的基地,把人與土地的連結帶往下個世代,建立城市的生態思想。

執行長蔡智豪(中)與協會夥伴們一同為山林復育的修法與推廣努力。

「有人說20世紀是激烈衝撞的世紀,21世紀則是修復的世紀。」歡迎來到山海島語生態圖書館看看書或參與活動,種下你我心中的大樹,一同修復這片孕育我們的土地。

山海島語生態圖書館

 臺中市南屯區永春南路423號

 週一至週五09:00-17:00

(採會員制,週六舉辦讀書會時開放)

本文轉載自《文化臺中》,非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