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晉三:台灣情勢比烏克蘭更令人擔心 美國必須言明保衛台灣

兩岸國際

本文作者為:安倍晉三,前日本首相(2006-2007、2012-2020),他是日本在任時間最長的首相,2020年因病提前卸任後仍致力提升台日關係,積極倡議防衛台灣的重要性。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讓許多人聯想到令人憂心的兩岸關係。然而,儘管烏克蘭和台灣在三個方面十分相似,兩者之間也有顯著差異。

台灣與烏克蘭有三個共通點

第一個相似之處,是台灣和中國如同烏克蘭和俄羅斯,彼此軍事力量差距甚大,而且這個差距是逐年增長。

第二,台灣和烏克蘭都沒有正式的軍事盟邦,兩國不得不獨自面對威脅或攻擊。

第三,由於中國和俄羅斯都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並擁有否決權,當衝突涉及中、俄,便無法仰賴聯合國的協調功能。當前俄羅斯攻擊烏克蘭是如此,屆時台灣發生任何危機也是如此。

烏克蘭無疑是獨立國家,但台灣不是

不過,台灣周遭情勢甚至還要更令人擔心。台灣雖然沒有盟邦,但有《台灣關係法》(TRA)這部美國於1979年制定的法案,要求美國提供台灣「維持足夠自衛能力所需的軍事裝備和物資」。這項法案的作用是為彌補美國不願表明,台灣遭到攻擊下美國是否會「防衛台灣」。然而這樣的安排,如今應該改變。

對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美國很早就挑明他們不會部署部隊至烏克蘭協防。但談到台灣,美國採取的是「戰略模糊」政策。這是台灣與烏克蘭的第二點差異:若台灣被捲入危機,美國是否會武力介入尚未明朗

台灣遭受攻擊時美國將如何回應,由於美國傾向不要清楚定義自己在這方面的立場,中國因此不敢冒進採取軍事行動(至少到目前為止是如此),這是因為中國領導人必須考量到美國真的軍事介入的可能性。同時,美國「戰略模糊」也迫使台灣考慮美國不會軍事介入的可能性,嚇阻了主張台灣獨立的激進團體。

數十年來,美國一直維持這項「兩面手法」(Janus-faced)政策。然而台灣與烏克蘭的第三項差異,同時也是最大的差異,指出現在正是美國重新考慮自己政策的時候。這項差異簡言之,在於烏克蘭毫無疑問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而台灣不是

「戰略模糊」能發揮作用的日子已經過去

俄羅斯的侵略不只是以武力進犯烏克蘭擁有主權的領土,也是試圖以狂轟濫炸推翻一個主權國家的政府。國際社會援引國際法和《聯合國憲章》解讀俄烏戰爭的性質時,不會出現爭議。雖然各國對制裁俄羅斯的參與程度不同,所有國家都同意俄羅斯已經嚴重違反國際法。

相反地,中國聲稱「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份」,而美國、日本的立場是尊重這項說法。無論美國或日本和台灣都沒有正式邦交,世上大部分國家也不承認台灣是主權國家。不像烏克蘭,中國領導人能宣稱其對台灣發動的任何侵略行動,是鎮壓領土內反政府活動的必要之舉,而此舉並不違反國際法

儘管俄羅斯侵犯了烏克蘭的主權,國際社會最終仍默認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Crimea)。有鑑於這項前例,如果中國領導人他們也訴諸這種邏輯,即他們是在「征服地區」而非征服另一個國家,並預期國際社會將對此抱持更寬容的態度,那也不令人驚訝

就是這種邏輯使「戰略模糊」站不住腳。「戰略模糊」的確非常有效,但前提是美國強大到足以維持這種戰略,還有中國軍力仍遠遜於美國──然而這樣的日子已經結束了。美國對台「戰略模糊」如今不僅鼓勵中國低估美國的決心,加劇印太區域的不穩定,也讓台灣政府陷入不必要的焦慮中

衛台決心不能再容許任何懷疑

美國採取「戰略模糊」以來,現今環境已經出現改變。美國應該明確發表一項聲明,一項不會被誤解或衍生多重解釋的聲明,說清楚自己將協防台灣對抗任何來自中國的侵略,這樣的時刻已經到來。

我擔任日本總理期間,每次遇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我總是清楚告訴他,他不應誤判日本防衛尖閣諸島(編按:台灣、中國稱為釣魚台)的意志,而且這樣的意志毫不動搖。從發生在烏克蘭的人間悲劇,我們已經學到苦澀的教訓。我們對台灣的決心,還有我們對捍衛自由、民主、人權及法治的決心,不能再容許任何懷疑空間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是由《信傳媒》洪培英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