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傲的「清零戰略」已走到死路 為何習近平仍騎虎難下?

中國議題

本文作者為:錢楠筠,中國學者,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凱洛格管理學院教授,她也是該校「中國實驗室」及「中國經濟實驗室」的創始主任。 

前情提要:

近幾個月中國多地疫情迅速加劇,其中尤以金融中心上海最受矚目,中國政府更設定今(20)日為上海「社會面清零日」,然而現狀仍不容樂觀。

上海人口高達2600多萬人,自3月28日展開階段性封城後再升級為「全城封控」,連續多日單日確診病例達2萬人以上,醫院塞爆、物資缺乏等問題引起民怨,經濟運作也受到重創。

中國「動態清零」防疫政策開始受到質疑,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日前在中國期刊《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撰文表示,「動態清零」無法長期維持,中國終須邁向有序開放。

過去兩年大部分時間,中國的「清零戰略」被視為激進但有效的方式,讓該國感染率保持在令人印象深刻的低點。中國政府一次就封鎖數百萬人並命令他們留在家裡,甚至是學校和辦公室。2021年冬天西安封鎖了整整一個月,全城1300萬名居民被限制外出,僅能最低限度地獲得食物等生活必需品。

這種激進政策造成意想不到的負面後果,包括限制對其他疾病提供醫療服務、拆散家庭及各種社經問題,但的確降低了新冠肺炎的感染率。中國大部分人及許多觀察人士認為這是值得付出的代價,可讓14億人口免於承受美國等國的高死亡率。

中國年長者疫苗接種率遠低美國

清零戰略獲得顯著成功是中國人的驕傲,中國領袖也一直將其奉為中國優越性的象徵。然而諷刺的是,中國政府因早期防疫有成而獲得的政治利益,如今成為社會復甦的絆腳石。中國領導階層發現他們很難轉向實施更溫和的防疫政策,因為這不可避免地將增加感染和死亡率,儘管人數或許不會飆到美國那麼高,但由於大家已經習慣「加零」,死亡人數增至數千人恐怕很難讓民眾接受。

此外,這種對「加零」的期待導致老年人口的疫苗接種率相當低,許多人害怕疫苗的副作用會比新冠肺炎更可怕。在中國,80歲以上約4成、60-79歲近2成的民眾一劑疫苗也沒有接種過,而美國65歲以上人口高達98.5%至少已打過一劑疫苗

中國疫苗跟mRNA疫苗比起來效力較低、中國疫苗試驗缺乏透明度,同樣使疫苗接種率無法提高。中國領導人不願進口更有效的疫苗,因為他們一直致力宣傳其研發國產疫苗並向外出口的雄心壯志。然而,把中國定位為全球醫療領袖的政治目標,最終可能導致國內疫苗接種率低迷。

新冠肺炎變種病毒Omicron的出現,凸顯了中國清零策略的問題。西方國家認為Omicron相對溫和,是因為西方國家的疫苗接種率比較高,相形之下第一波Omicron席捲香港時,大量未接種老年人口導致這裡出現全球最高的新冠肺炎死亡率

上海封城導致全國GDP降4%

與此同時,中國民眾對嚴格「清零政策」的耐心已開始減弱。全市封鎖的成本確實相當龐大,尤其是在中國沿海的經濟中心地區。中國頂尖宏觀經濟學家的研究顯示,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實施全面封鎖將導致全國(經通膨調整後的)實際GDP降低4%。大部分損失將由封鎖城市承擔,但與其有貿易聯繫的其他地區也會受到負面影響。

更糟的是中國不只封鎖一座城市。單單過去一個月,人口達1750萬的深圳就被封鎖一週,上海則實施每次封半個城市的「滾動式封鎖」,2600多萬居民全部得接受檢測,之後又突然無限期封鎖整座城市若欲理解這對經濟造成的破壞規模,只需要知道上海和深圳分別是中國第一和第三大城市經濟體,形同美國紐約和芝加哥都會區

由於對清零戰略下了如此龐大的賭注,中國領導人把自己置於兩難境地:如果繼續採取清零,會進一步威脅中國經濟復甦,並造成民眾不再認為值得付出的成本;然若放鬆防疫管制,感染和死亡人數將迅速攀升,因為中國人缺少其他國家所具備的免疫力

中國人必須準備與病毒共存

只有具備兩項條件,中國最終方能安然度過新冠肺炎危機。首先,中國需要藉疫苗提高老年人口的免疫力。政府應動用所有資源,盡可能提高老年人口接種疫苗的數量和速度。中國還應採納更有效的疫苗,最近政府批准中國製造商生產輝瑞(Pfizer)的抗病毒藥物就是向正確方向邁出一步。政府現在應鼓勵對所有上市疫苗進行更獨立、透明的評估,以增加有效疫苗供應並提高公眾對疫苗的信心。

其次,中國當局必須改變公共宣傳、管理民眾預期心理。中國人必須開始準備與新冠病毒共存,這代表他們得接受感染和死亡病例的出現,如同流感和其他傳染病

中國必須迅速採取行動。儘管中國仍在對抗第一波Omicron,第二波變種(BA.2)已經席捲歐洲,並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傳入中國。研究人員發現新的變種病毒與原病毒相似,主要對未接種疫苗、免疫功能不佳或沒有近期感染抗體的人構成威脅。除非中國準備為每一種變種病毒封鎖經濟,否則他必須為年長者接種疫苗,並讓民眾為更多新冠肺炎死亡數做好心理準備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潤飾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