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3-5個月進入社區流行階段 台灣能否通過Omicron最後測驗關鍵在醫療量能

新冠疫情

Covid-19自2019年底發跡以來,截至2021年底約兩年時間全球累積確診數達2.5億,今年Omicron病毒大肆流行,1月1日起至4月中約四個多月時間同樣累積2.5億確診人數,足以論證Omicron相較過往變異株傳播力增加6倍以上。

目前Omicron雖未達「類流感」但輕症化、低致病性,曾接種完整疫苗的確診者多數為無症狀感染,在這様狀況下若仍採取過去防疫思維「清零策略」,可能性趨近於零,且社會需付出極大經濟生活代價,目前上海封城的困境就是典型例子。

未來3-5個月將進入社區流行階段,中重症人數在5千到1萬之間

可以預見台灣未來3-5個月即將進入社區流行階段,在全民面對即將到來的疫情考驗前民眾必須先了解疫情在社區傳播的樣貌,筆者以鄰近亞洲國家今年Omicron 流行染疫率分析,韓國及香港確診人數分別達1,543萬及117萬,韓國感染率逼近30%,香港也有15.7%,但相對韓國防疫較嚴謹的日本確診數爲544萬,感染率僅4.3%。

台灣若能視疫情調整防疫強度、提高疫苗覆蓋率(尤其50歲以上資深公民盡速完整接種三劑)、加上高水準公民素質配合政府維持正常生活下防疫措施,將這波社區感染控制在日本4.3%為努力的目標。

若以台灣人口2,387萬人推估未來3-5個月可能超過98萬人以上感染,但各位千萬不要因此驚慌,因為Omicron多數為輕症或無症狀感染,中重症比率推估約5-10‰。

以台灣目前本土感染病例11,541例而言,其中99.6%為輕症或無症狀患者,預測未來每發生100萬人感染,中重症人數約落在5000到10000人之間,平均分散在五個月,每天約有66案例,而全台灣目前己儲備超過6000床專責、負壓隔離病房及加護病房,醫療量能應足以照護發生的中重症患者,只要醫療量能沒有被「擠兌」這埸Omicron期末測驗就可以過關。

檢測、確診認定、匡列隔離到治療模式SOP應全面重新檢視

基於Omicron與過去變異株完全不同的流行病學表現,防疫上應從檢測、確診認定、匡列隔離到治療模式全面重新檢視SOP,以檢測爲例,過去採用PCR為主。

但現在Omicron 病毒株傳播速度極快,平均每3天傳播一世代,未來採檢陽性確診應調整為抗原快篩搭配PCR;抗原快篩可以縮短時效,快速找出社區中高病毒量者,輕症及無症狀感染者主動居家隔離,以抗原快篩自我健康管理。

確診者認定後匡列與隔離原則也應動態修正,現階段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遭匡列後需居家隔離10天,未來建議可以依據民眾疫苗施打狀況縮減居家隔離天數,如確診者之接觸者已完整接種三劑疫苗只需居家隔離1-3天,若未完整施打疫苗則仍需維持10天的居家隔離。

另外確診者匡列範圍也應逐步縮小範圍;在治療模式上要做好「放輕救重」也就是輕重分流(三段四級醫療照顧),絕大多數輕症或無症狀者以居家照顧或集中檢疫所為主,醫院要維持以中重症病人收治為主,放輕救重醫護人員全力救治中重症者降低致死率,避免發生醫療量能排擠現象,導致醫療崩潰像是香港這波疫情的慘痛教訓。

最後就是在未來新疫情時代,民眾要因應疫情調整心態與改變觀念,面對感染時平常心看待,千萬避免獵巫或標籤化,要永遠記住我們共同面對的敵人是病毒而不是彼此,往後防疫政策不再是清零策略下的疫調、匡列及提升防疫警戒,在不影響民生經濟活動中要回到強調個人依狀況去判斷選擇「個人風險評估」。

政府不再強制規範人民的日常行為,民眾依個人年齡、疫苗接種與否及社交活躍程度自行評估風險決定社交活動參加程度,自己對自己的健康及選擇負責,相信我們一定可以共同渡過這埸疫情的終極考驗,恢復如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