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丁疑患帕金森氏症》嗅覺異常不一定是感染新冠...醫:小心恐是帕金森警訊

醫療保健

近來俄羅斯總統普丁,也因克里姆林宮日前釋出的影片中,許多人發現普丁臉部浮腫、駝背癱坐扶手椅,且右手緊緊抓著桌角,雙腳還會不時打拍子,肢體狀況與2月18日的影片中類似,外界認為他已罹患帕金森氏症。

帕金森病是除了阿茲海默症之外,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好發於55-65歲族群。近年台灣人口高齡化,帕金森氏症罹患人數也持續升高,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從2011年4萬餘人,到2021年健保統計已超過7萬國人罹患帕金森氏症。

本土新冠疫情持續升溫,民眾若出現嗅覺異常,不免擔心是否有染疫的可能。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指出,「其實嗅覺異常不僅是新冠肺炎的可能症狀,也是帕金森氏症典型症狀之一。」

他提到,先前有病友確診後才發現過去與家人到漁港遊玩,唯獨自己聞不到海味,或是睡眠障礙、便祕等症狀,其實都是帕金森氏症早期警訊。究竟帕金森氏症還有哪些容易被民眾忽略的症狀?又該如何治療,延長正常生活的目標呢?

(延伸閱讀:PCR陽性無症狀也能服用清冠一號?可當預防?中醫師解答「清冠一號」常見3大QA )

帕金森除了10大症狀...75%以上患者有嗅覺障礙!

葉篤學先解釋,帕金森氏症主要因腦內稱作「黑質」的部位退化,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使得病友身體活動受到影響。

他指出,民眾可利用「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列出的帕金森氏症十大症狀自我檢測,如果10項中了3項可能就要注意,包括:

1. 手在休息放鬆時出現顫抖

2. 走路時手不會擺動

3. 站立時身體向前彎曲

4. 走路時一隻腳拖在後面

5. 步伐小常跌倒

6. 覺得懶洋洋做事沒動力

7. 頸部後方或肩膀常疼痛

8. 刻意避開和聊不來的人相處

9. 音調變小或沙啞

10. 寫字變慢字體變小

除了動作相關症狀之外,葉篤學表示,帕金森病友也常出現嗅覺喪失、睡眠障礙、疲倦、憂鬱、姿勢性低血壓、嚴重便祕等非動作症狀。他指出,「近年多項研究顯示,帕金森氏症患者有嗅覺障礙的比例非常高,從75-95%不等,且病友出現嗅覺障礙的時間可能比動作障礙提早4年以上。」

帕金森病友也常出現嗅覺喪失、睡眠障礙、疲倦、憂鬱、姿勢性低血壓、嚴重便祕等非動作症狀。(圖片來源/葉篤學醫師提供
葉篤學表示,嗅覺異常不僅是新冠肺炎的可能症狀,也是帕金森氏症典型症狀之一。(攝影/陳稚華

有台灣「帕金森之父」稱號的陸清松指出,近年有研究嘗試將帕金森氏症分為2種亞型,一種是從身體開始(Body first),另一種是從大腦開始(Brain first)。研究人員把「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睡覺會隨著夢境動作)的這類患者,作為身體型的前驅表現,進而發現身體型帕金森氏症病友的自主神經症狀像是便祕、低血壓較嚴重,嗅覺喪失也較常見。

左多巴藥效導致出現「異動症」、全身突然無力

陸清松也公布,根據陸教授神經科診所研究,針對172名帕金森病病友用藥紀錄、164名帕金森病病友,年齡落在37-91歲間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病人最困擾的症狀排名前3名依序是動作緩慢、平衡或不穩,以及彎腰駝背或身體傾斜,而「便祕」也讓病人與家屬都感到頭痛,名列十大困擾第4名。

陸清松表示,比較家屬與病友的困擾差異可發現,兩者差異最大的是絕大多數病友不覺得受到「心情情緒改變」、「焦慮緊張」的困擾,反倒是分別有18%、15%的家屬因病友「心情情緒改變」「焦慮緊張」而感到困擾。

此外,陸清松也指出,隨著用藥時間變長,帕金森病友常因血中左多巴藥效持續性及藥物波動併發的「OFF斷電」現象和「異動症」所困擾。「長期左多巴治療,多數病友會引發動作波動(motor fluctuations)與異動症(dyskinesias)等併發症。左多巴極短的半衰期及腸胃道不穩定的吸收,造成左多巴血中濃度不穩,是引發這些併發症的主因。」

病友Andy表示,「ON代表有藥效、有行動力,OFF顯示無藥效時,全身會痠軟無力、寸步難行,這種情況就像是開車突然沒油、發不動!」而關於「異動症」,陸清松解釋,「異動症是指廣泛的肢體扭動症候群,包括各類型的非自主動作徵狀,例如影響四肢及軀體的舞蹈症、肌張力不全的扭曲緩慢動作及固定姿勢。」

「異動症」是因藥效推動力量太大,大到超過身體所能控制,導致身體容易不由自主地亂動。(圖片來源/陸清松醫師提供

健保給付口服新藥助延長蜜月期!醫籲調整心態與病共存

那麼該如何解決用藥困擾?

陸清松表示,以現今治療技術,帕金森病病友要達到「3個Lucky 7」的治療目標,也就是7年生活如常的「蜜月期」、7年維持基本工作能力的「工作期」,以及7年保持基本生活起居的「退休期」,其實很有機會。「甚至,進入第4個7年,或從777變成999其實也都不無可能!但重點是早期發現和正確治療。」

陸清松強調,「藥物在血中濃度的起伏,是造成病患惡化最大的原因,穩定血中藥物濃度、維持左多巴在血中濃度穩定很重要!」他提到,過去要維持藥物在血中的濃度,曾有人試驗以打針點滴輸注的方式,後來發展出從肚子上灌注,但所費不貲,台灣也沒有。「現在健保給付緩釋型口服藥物,可以讓藥效在體內像馬拉松接力賽般緩慢釋放,維持血中濃度穩定,減少藥效波動現象,同時減少異動症困擾。」

他表示,依據病友症狀差異調整用藥、量身定制,並以雞尾酒式的多種藥物治療,讓病友的症狀可以在7-10年內獲得穩定控制,近9成的病友並未出現藥效波動起伏現象、或是產生異動症等併發症。

陸清松強調,藥物在血中濃度的起伏,是造成病患惡化最大的原因,穩定血中藥物濃度、維持左多巴在血中濃度穩定很重要。(攝影/陳稚華

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林祖功也呼籲病友,用正面的態度面對帕金森氏症,「畢竟要與這個疾病共處15-20年,心態調整非常重要。」他表示,醫療沒辦法阻止退化,但可以協助病友跟時間競賽,不能只依靠醫師給藥與精準治療,病患也要好好地運動,以免加速肌肉萎縮與語言退化。

醫師也表示,希望社會大眾了解帕金森氏症、適度給予協助,而非用異樣眼光看待病友,如此才能讓病友更願意走入人群及社會,找回自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