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府不敢得罪碳排大戶相關配套付之闕如 專家:徵碳稅才能助弱勢、補貼大眾運輸

環境議題

排碳課稅涉及環境保護、企業社會責任、出口競爭力等複雜機制,只是行政院所提《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納入「碳費」過於消極,讓學者與環團都不買單,恐難落實「環境正義」的精神。

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日審議《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多位學者、環保團體在一場記者會中呼籲,應能明訂課徵「碳稅」,既能提升國內產業國際競爭力,也可以補貼弱勢族群。

總統蔡英文多次宣示台灣要在2050淨零排放,行政院已於4月21日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同時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納入「碳費」制度,卻讓環保團體相當失望。

先看行政院版本預計2024年起,先針對高碳排放大戶優先開徵碳費,標準為每年碳排放超過2.5萬噸,在這條基準線上初步計算,國內的排碳大戶約有287家,產業類別橫跨水泥、石化、鋼鐵、半導體等產業。

台灣獨有碳費設計落後世界各國。(圖片來源/擷自記者會直播)

只是內容遭到環保團體陸續提出批評,包括「自願」減量享優惠費率、多元抵換等方式,大開優惠後門給企業方便,恐淪為企業得利、民眾買單的法案。民眾黨籍立委蔡壁如也在今日召開「財政部別裝睡,儘速推碳稅」氣候變遷法應明定碳稅記者會。

執政黨不敢對得利碳排大戶動刀,配套付之闕如

蔡壁如表示,財政部2006年提出碳稅版本後,碳稅早已成為跨黨派高度共識,國民黨2009年、2015年兩次全國能源會議,都決議推出碳稅,民進黨《能源轉型白皮書》也說,2020年完成碳稅推動及配套規劃,但卻只聞樓梯響。

多位學者、環保團體在記者會中呼籲,應能明訂課徵「碳稅」。(圖片來源/擷自記者會直播)

執政黨號稱經濟成長創新高,卻不敢對得利的碳排大戶動刀,一拖就是20年過去。

蔡壁如指出,歐美各國及亞洲鄰國都用「碳稅、碳交易」,台灣卻「獨步全球」要用「碳費」,減碳效益有限,未來還要多繳錢給其他國家。財政部藉口「避免重覆課徵」,不推出早已有版本的碳稅/能源稅條例,龜速因應全世界淨零碳排,沒有最慢只有更慢,成為一覺不醒的減碳局外人。行政院應協調財政部、環保署,將碳稅納入《氣候變遷因應法》。

民眾黨籍立委張其祿稱,全球包括日本、英國等,已有57個國家和地區都有碳交易和碳關稅,新加坡更要進一步推動成為「亞洲碳交易中心」,台灣有很高的碳風險,實應一步到位直接開徵碳稅。

估計國內約有20萬家企業涉及碳排課徵,惟碳盤查機構卻只有7家且「一國三制」,配套更是付之闕如,讓張其祿憂心地呼籲,台灣必須要跟上國際腳步,怠惰之下會衝擊經濟影響相當大。

中研院研究員蕭代基:碳稅用於弱勢族群、補貼大眾運輸

中研院經濟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也強調,行政院版本的「碳費」是由環保署徵收,只能專供該種污染防制之用,使得費率極低,等於一公升汽油不到一毛錢沒有誘因。

蕭代基和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鄭楚忻都建議,應在《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明訂課徵碳稅,將收入用於返還給低所得、弱勢公民,購買移除溫室氣體的服務、補貼大眾運輸,更能具備消費與投資效果。

「只有減碳、減污染,才能挽求中、南部嚴重的空氣污染。」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研究員趙慧琳強調,「碳費」多數會回流至企業口袋,讓廣大受害國人反而無法獲得正義的補償,行政院未納入碳稅機制,是對是對空污重災區民眾的二度傷害,更是退步的條文,只有碳稅才能終結南北呼吸不平權,修復中南部民眾飽受高污染懲罰的集體痛苦。

碳稅才能留給年輕世代做為因應環境減碳的需求(圖片來源/擷自記者會直播,荒野保護協會提供)

「碳稅專章要納入《氣候變遷圈應法》草案,否則就是空話,不可以回頭補貼污染廠商。」荒野保護協會氣變委員會能源議題組組長陳雍慧呼籲,要透過開徵碳稅,來補貼弱勢族群、困碳棲地維護,和成立災難因應等基金,留給年輕世代做為未來因應環境減碳的需求。

事實上,金管會已要求118家資本額逾100億元的上市櫃,以及45家鋼鐵水泥業,必須在2023年起在年報上揭露碳盤查結果;全體上市櫃公司必須於2027年完成溫室氣體盤查,在2029年前完成溫室氣體盤查的第三方認證。

帶動ESG趨勢,民眾黨爭取年輕、中間選民支持環境正義

根據金融研訓院初估,政府至2030年將累計投入新台幣9000億元資金,並帶動民間投資新台幣4兆元,將創造大量綠色金融商品商機,帶動ESG(企業社會責任,Environment、Social、Governance)趨勢。

(更多新聞:名家開講》杜金龍憂台股現空頭市場特徵:一高比一高低、一底比一底低

而民眾黨已將「環境正義」納為年底選戰4大訴求之一,主要是扣緊國際趨勢、環保等議題,盼能激發年輕人、高知識份子與中間選民的共鳴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