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為不當黨產?救國團、黨產會激辯 蔡英文、蘇嘉全、謝長廷都當過營隊講師

政治

針對救國團是否為國民黨附隨組織與不當取得之財產,不黨黨產委員會從2018年凍結救國團財產至今,仍在進行聽證會程序。

今(17)黨產會召開第2次聽證,黨產會揭露救國團在威權統治時期替國民政治偵防任務。救國團反指,總統蔡英文、民進黨籍駐日代表謝長廷、前總統府秘書長蘇嘉全都當過救國團講師任務,代表救國團不是為國民黨服務。

黨產會披露,救國團在威權統治時期,以青年工作為掩護,在海內外替國民黨執行「政治偵防」任務,參與寧靜小組工作計畫、春風計畫、學校安定工作會報、安祥專案、博仁計畫,並基於各種任務需求,興建青年活動中心、育樂中心及學苑等,進而累積諸多不動產。

(更多新聞:民意逆風換防守隊形 蔡英文親上火線拆炸彈 蘇貞昌一改高調拍板免居隔

已被認定為國民黨附隨組織,現就「不當黨產」部分開聽證會

黨產會指出,2018年已認定為國民黨附隨組織,現正調查救國團財產是否為不當取得,他們從總裁批簽、國民黨中常會會議記錄及機關檔案,發現救國團成立後,仍密切參與國民黨安排的各種工作計畫,執行國民黨的青年政策,也依據國民黨指示,從事防制台獨活動措施、海外對匪鬥爭工作,同時列席國民黨中全會,國民黨青工會更以救國團工作項目成果在中常會報告。

救國團秘書處處長鄭斐文表示,救國團早年人事均由行政院派任,隸屬國防部,並不是國民黨的附隨組織,財產均合法、正當取得,結餘從未流到國民黨或私人手中。至於黨產會指控他們興建活動中心、學苑不動產,都是政府要求本團興建,救國團負擔興建經費更多,至於國家財產救國團40年前部分歸還、繳納。

黨產會委任律師劉昌坪則秀出照片,包括蔡英文、總統府祕書長李大維、蘇嘉全、謝長廷、甚至前黨產會副主委、現任監察委員施錦芳等都曾參加過救國團活動,他認為這些人並不是因遭受政治脅迫才參加,而是認同救國團的宗旨。

救國團秀出簡報,稱李大維、謝長廷與蘇嘉全都參加過救國團活動。(照片來源/黨產會直播)

救國團:蔡英文、蘇嘉全、謝長廷都當過營隊講師

黨產會簡報指出,救國團提出最早的資產負債表為82年度,總資產新台幣41億元,109年時總資產51億元;各界捐款僅占資產7%左右,主要財源是青年服務事業單位收入、舉辦青年活動收費、政府機關補助及政府機關或社會團體委辦事項經費等;92年起增加各地國民運動中心收入。

救國團委任會計師余景仁表示,救國團經費分為自籌經費、委辦經費以及合辦經費收入。因救國團早期財務資料已逾法定保管期限,因此只能依早期財務資料、活動報告書合理推估收入與餘絀;79年起則保存完整的收入分析報告、預算、決算資料。

余景仁表示,推估59年到78年的財務,自籌收入包含寒暑期假期及各項活動收入6億6277萬餘元、社團班隊收入1億3317萬餘元、青年期刊2億1573萬餘元。另外加上委辦、合辦收入,以及估計利息10億1274萬餘元後,合計約29億7713萬餘元。

余景仁指出,82年到109年救國團資產由41億元增加到51億元,主要是因運動中心結餘5.6億元。這兩年受疫情影響,三級警戒使運動中心、活動中心無法營業,合計虧損3.18億元;且今年疫情還在高峰,1月到4月已經虧損3000萬元左右,動用準備基金因應。

(更多新聞:加州槍擊台裔教會嫌犯周文偉身份曝光 是統促黨員、當過預官、妻小都在台灣

救國團委任會計師推出救國團民國78年以前資產約30億元。(照片來源/黨產會直播)

黨產會委員自爆,高中被迫訂3年救國團期刊

不過,黨產會委員紛紛質疑這份財產推出,怎麼可能光是利息就高達10億多台幣,此外黨產會委員許有為指出,會計師推出的救國團自籌經費中包括期刊收入有一筆高達2億多元的青年期刊費,根本是學校強迫學生訂閱。

鄭斐文解釋,得確有一陣子期刊訂閱費是學校自行列在學雜費中,但是如果學生不繳,學校也不會拒絕。救國團委任律師劉昌坪反問許有為,「哪個學生因為不繳這筆錢而無法入學?」

「就是我!」許有為正色表示,當年自己在成功高中期間,曾因為拒繳這筆期刊費,卻無法完成註冊手續,最後不得不乖乖繳完6學期期刊費。劉昌坪則回應,「那是否要由成功高中來說明,顯然不是救國團要求的」;許有為語帶諷刺表示,「那救國團真的非常無辜,被迫賺這筆期刊費。」

救國團喊窮?疫情影響生計,去年虧3億

聽證會上黨產會委員與救國團律師互有攻防,不過目前黨產會仍未做最後認定救國團是否為國民黨黨產。救國團代表鄭斐文則不平表示,救國團每月基本支出大約新台幣1億多元,去年因疫情虧損3.1億元,準備金僅剩下6.1億元,包含保證金3億;若疫情持續嚴峻,將嚴重影響救國團生計。

鄭斐文直指,當年政府委任救國團辦活動,是教育部認為他們可以分擔行政機關力有未殆之處,救國團每次都投入龐大人力,其實跟政府補助民間基金會並無不同。他主張,黨產會就算最後要沒收救國團財產,要通過大法官解釋,具有平等、比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