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疫情可能走紐西蘭模式 專家:做到2件事比紐國防疫規格更高

新冠疫情

今(17)日為居隔新制0+7上路首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國內新增6,5794例本土個案。本土確診數字持續攀升,前線醫療量能吃緊,要如何降低中重症及死亡率成一大考驗。

台灣疫情高峰究竟會在何時?0+7可舒緩行政及醫療壓力?接下來台灣疫情走向,可以參考哪些國家的模式?

專家:台灣疫情接下來可能走紐西蘭模式

台灣大學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先指出,台灣從3月份開始的流行,比對全世界Omicron開始大波流行的模式,「整個實證資料目前比較接近紐西蘭的曲線,不論是疫苗施打、NPI(非藥物介入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等)方式。」

陳秀熙表示,因鄰近國家如南韓、香港的模式,都不太符合台灣目前實際狀況,可藉由紐西蘭的經驗來參考學習。他指出,「若要達到紐西蘭的狀況,又比他控制更好,我們的快篩自我監測相當重要,這部分會讓整個醫療能量不會用在無症狀跟輕症上,把心力、醫療能量花在中重症和重症,甚至提供癌症和慢性病患所需要的照護,不會造成他們間接死亡,這樣才有可能讓死亡率下降。」

(延伸閱讀:人物專訪2》只要病毒存在 中國想清零就會越來越難 陳培哲:台灣最快5月中達疫情高峰 )

陳秀熙強調,若台灣能達到精準快篩、縮短居隔,並盡量不要讓自然感染率像紐西蘭這麼高,但可同時達到重症死亡減害等目標,才能比紐西蘭做出更高規格的防疫。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接受《信傳媒》電訪時也表示,紐西蘭的流行曲線跟香港有一個很大的差異是,「紐西蘭在高峰的1-2萬人之間大概停留了2-3週左右,台灣的流行曲線樣態最好像紐西蘭一樣,在本週到達高點例如7-10萬之間時,可能就停留在那裡,不能再往上衝。」

洪子仁表示,因為若台灣確診數再往上衝,可能就要啟動加嚴防疫作為來抑制曲線的上升,「如果能控制在這週7-10萬之間,這個流行曲線會在高峰停留一段時間,就不像香港快去快回的模式,會有一點緩坡狀況,但像紐西蘭緩坡一段時間,4月初之後曲線才明顯向下走,這段時間他們也度過最危險的時刻。」

洪子仁認為如果台灣疫情能控制在這週確診數7-10萬之間,流行曲線會在高峰停留一段時間,就不會像香港一樣。(圖片來源/洪子仁提供)

台灣疫情高峰何時可降下來?

問到台灣疫情高峰是否就是最近這2週?何時可以降下來?

陳秀熙表示,「其實如果以紐西蘭的曲線,我們應該是5月底到6月中之間要降下來,但這部分完全要看台灣對於輕症跟無症狀的適應期,能否不要把重點放在強調攀升的數字。」他提到,紐西蘭在今年2月初時便知道無法清零,所以當時大量進行PCR篩檢,確診數也迅速攀升,在高峰持續的這段時間,就是所謂「輕症適應期」。

陳秀熙認為,「如果今天醫療能量、行政能力吃緊,讓適應期變長,恐怕(疫情)要延長的時間會更久。所以科學家不太願意在這個地方提出高峰的流行期、給大家一個預警數字,因為這個高峰期所代表的意義,跟過去預警的意義完全不一樣,目前代表的是醫療能量是否能恢復的正常線,不是代表預警的警戒線。」

洪子仁也提到,依他個人的判斷,「以台灣民眾防疫意識,我們走紐西蘭的樣態機會比較大,可能在這週到達相對高點後,有機會盤旋一段時間而不會再向上突破,如果沒有再向上突破,過一段時間感染人數就會慢慢下降。」他舉例,若一天10萬人確診,10天100萬、14天140萬就相當於5-6%的人感染,「這樣的感染人數加上之前的,應該就足以讓這波感染的人停在這個地方。」

「0+7」居隔新制是與病毒共存必經之路

問到今日上路的「0+7」居家隔離新制(完成3劑疫苗接種者,免居家隔離,但須配合7天自主防疫),幾乎全面解禁親密接觸者居家隔離管制,是否可舒緩行政及醫療壓力?

對此陳秀熙表示,「這是一個最重要的目標,在打了3劑疫苗後的自主健康管理部分,我認為也可以慢慢解開、走向流感化的趨勢。」

他也再以紐西蘭為例,「紐西蘭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是,他們對於早期無症狀跟輕症,還是會採取非常大量的PCR篩檢找出來,找出來後當然會造成醫療能量都用在這裡,台灣能不能走出更好的模式?否則之後流行曲線還是會往上攀升。」

不過陳秀熙也提到,往上攀升不代表這些無症狀跟輕症就會變成重症跟死亡,但會因為這樣削弱醫療跟行政能量,「所以我認為0+7只是滾動修正的第二步,未來還是應該把7拿掉,這樣才能增加3劑疫苗施打率。」

他進一步指出,尤其對老人來講,過去受到緩打潮的影響,「其實現在AZ已經不再打了,老人對核酸副作用也沒有想像中這麼高,可以把基礎劑打完後再打第3劑,除了保障避免中重症,也可以讓社會上不會因無症狀跟輕症感染到老人或高危族群,而造成大家的憂心。」

陳秀熙強調疫苗還是最重要的,「疫苗最主要是要預防中重症,沒有要預防感染,如果大家要回頭去講預防感染,整個策略就要回到三級警戒,但這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我們族群已經走向要與疫情共存的新常態,如果一味的靠自主健康管理延緩病毒傳播,其實對社會維持新常態生活幫忙不大。」

(延伸閱讀:基隆2歲確診童病逝》背後更深層的問題是:醫療體系養不起一群很大的專業兒科重症團隊 )

陳秀熙:快篩陽即確診沒問題,但是否直接用藥還需再討論

對於快篩陽性是否就可以全面當成確診,陳秀熙認為,如果現階段的目標只是要防止變成中重症,「本來就是在找高病毒量的病毒就可以了,這個方向完全是對的。」但至於快篩陽要不要直接用藥這件事,他認為東西方的文化、醫療制度不同,還需要再討論。

「因為美國藥局發藥有藥師,我們也有藥師,可是我們要談的不是只有藥局發藥的問題,還牽涉到直接給民眾用藥,如何利用視訊方便性導入,這些還需要加速行政效率才能真正把人力花在刀口上,給真正需要的人精準用藥。」陳秀熙也提到,因為有些輕症跟無症狀的人根本不需要用特定藥物,整體還是需要以精準用藥的方式來考量。

關於許多人擔心的Long COVID(新冠後遺症)問題,陳秀熙認為,因為打了疫苗,以及Omicron本身病毒特性不同,可能仍有少數嚴重案例,「但我不認為會像過去Alpha跟Delta造成的Long COVID這麼嚴重。」他也強調,台灣目前一定要走向與病毒共存之路,對經濟、維持新常態才有長遠發展,但也要認真思考是否有必要把資源部署在無症狀跟輕症患者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