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雙虎」友達、群創淪為中資俎上肉 不尋求水平合併只有等死

產業脈動

最近面板整併風再起,這是台灣「面板雙虎」友達、群創的企業策略失靈,如今已淪為中資的「刀殂魚肉」。

中資面板業者擴廠,其策略邏輯是衝刺規模經濟──主要是在標準型電視用面板──且其籌資優勢因為背後有國家支持,絕非台資面板廠能望其背。

半導體業在中國面臨「從做中學」限制,官方砸再多錢都是徒勞

這一如90年代美國學者Kim W. Chan指出,日本企業在80年代受惠於政府的低利融資與政策指導,故具有低成本的資金優勢。

中國科技業在「軟科技」──電商、社群媒體、叫車服務等以軟體技術為主的產業──可以靠其龐大內需市場,以及低成本的籌資環境來快速壯大。

然而,在「硬科技」──特別是半導體──面臨到「從做中學」(Learnign by Doing)的限制,且產業技術軌跡是「路徑相依」(Path Dependence)時,砸再多的錢,給再多的政策誘因,都徒勞無功。

那麼,面板業呢?這可能要分成兩部份來看。

友達、群創打不過中國「標準型面板」

一、標準型電視用面板:技術門檻不高,故比產能、比成本優勢,這正是台灣「面板雙虎」吃虧所在,電視用面板在各自營收佔比過高,而訂價權又掌握在以京東方為首的中資同業手中。

二、新世代面板:車用、智慧醫療、太陽能、元宇宙等領域,則要看所切入領域的相關供應鏈完整度。

台灣在智慧醫療較中國有競爭優勢,但其他則無。那麼友達、群創切入Micro/Mini LED這類面版的新應用領域,而成立富采、睿生、方略等轉投資,只是在投資未來的夢。

但有夢最美,卻只能減少股價在外資因「面板雙虎」欠缺電視用面板訂價權而看衰其股價後市時,不至於崩跌得太難堪。

這應就是友達群創當前的策略困境,也肇因於其母集團的資源能力過於弱小,或是散槍打鳥地自我感覺良好。

韓廠、中資都不可能和台廠合併

群創、友達並非一定要送作堆進行「換股合併」(Stock-Swap Merger),而是沒有其他策略選項。

找韓廠,三星、LG的發展策略早就棄標準型、大尺寸面板而去,專注在OLED等新應用領域,和聚焦在Micro/Mini LED的台資同業沒有經營綜效;找中資同業,在當前兩岸冷到不行的政治氛圍下,根本不可能。

總結,「面板雙虎」都是和台灣其他面板廠合併的成果,早期也力拼擴廠。無奈,台灣對於科技產業而言,不具有低成本的籌資優勢;內需市場太小,而下游出海口──太陽能、電動車、電視、電腦為主──又大多欠缺營運規模夠大,甚至是有消費性品牌的本土業者,故不尋求水平合併,只有等死。

本文授權轉載自邱宏仁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