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縮人生的編、導二刀流 新生代編劇林孟寰專訪

職人

說到林孟寰這個名字,你或許還不熟悉。但他編寫的故事,你一定不會陌生,像席捲全臺、紅遍東南亞的HBO影集《通靈少女》,即是出自他筆下。檢視他的創作光譜不僅影視作品,還包括舞臺劇劇本(如:《嫁妝一牛車》、《阿堯》),甚至新詩、小說也都在寫作版圖中。如今已是一名職業編劇的他,當初之所以踏上用文字萃取生命的編劇路,竟是一場誤打誤撞?

從小想當漫畫家的編劇

「從小我就很喜歡說故事!」林孟寰爽朗地說。一張圖畫紙或一堆積木,就能展開一段精采故事。進入臺中一中就讀前,他始終懷著成為漫畫家的夢想,直到發現身邊有太多繪畫神人令他自嘆不如,於是放棄用漫畫作為故事載體的想法。也正是那時,他察覺比起構思畫面,更想將劇情往前推展,於是漸漸把心力轉移至小說。

《熱帶天使》降臨前音樂會中林孟寰親自主持講解。

林孟寰表示,通常喜愛寫作的高中生會直覺地想大學就讀中文系。但當時國文老師給他一記當頭棒喝,「你的國文其實沒有很好,但個性蠻活潑的,不然去念戲劇系吧!」在還搞不清楚戲劇系在演哪齣的情況下,他帶著朦朧的印象,誤打誤撞地與戲劇結下不解之緣。但自此了解,用戲劇說故事並非把它轉化成文字,而是有人在眼前演出來。不僅如此,和文學作品讀者事後反饋不同,戲劇觀眾給的反應是即時的。

「我喜歡宅在家,可以說有點孤僻」,林孟寰說,藉由劇場魔力與觀眾交流,對他而言是某種出口,能強迫與別人接觸。而他,很享受戲劇分享故事時產生的副作用。

戲劇是集體創作的成果

談及戲劇與文學創作最大不同,林孟寰解釋,文學創作是個人作業,但無論影視或舞臺劇編劇,都是集體創作過程。對他來說,必須習慣作品不只是個人成果展現,而是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晶。透過不斷地溝通、協調,甚至為了遷就現實對劇本大幅度調整,都是司空見慣。簡單來說,團隊合作是身為一名編劇必備的技能。

母親吳麗櫻校長(右)是陳千武的世交兼研究者,因此林孟寰與陳千武淵源深厚。

林孟寰指出,臺灣戲劇環境與美國、韓國和日本不同,如何維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很不容易,因為沒人喜歡自己的東西被修改。但他也透露,因為在舞臺劇擔任過導演,所以理解創作者有想表達的東西。當他導戲時,一定會修改劇本,從另一角度回頭看編劇這件事,就比較能釋懷。

「編劇是某種情緒勞動吧!劇情是悲是喜,創作者都必須先走一遭。因為我相信,作品要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他接著分享從事編劇工作的感想,年輕時他急著向觀眾展示他所構築的美好世界,到現在反而越寫越謙卑。因為開始關注筆下故事,是否會對現實某些群體造成影響。也因如此,他的創作從憑著一股熱血和直覺,到必先投注大量時間研究文獻、資料蒐集、田野調查訪談。「我滿喜歡這個階段,將別人的生命歷程消化,才能讓劇中角色更有血有肉。」

作品比他走得更快更遠

因為作品在日本演出,讓林孟寰登上當地報紙報導。

被問到創作路上的深刻印象,林孟寰說,這幾年作品開始陸續被翻譯到海外。當到國外工作時,常遇到素昧平生且語言不通的觀眾,向他表達對作品的喜愛,以此為契機,當作聊天破冰的話題,甚至後來成為跨國合作交流的創作夥伴。「作品有它自己的生命,當它來到這個世界後,比我走得更快、更遠。」林孟寰透露,這也是持續從事編劇的動力之一,作品跨越了語言和國界,為他搭起與人之間的橋梁。

作為一名創作者,難免遇到低潮。他開玩笑地說,愛睡覺的人遇到瓶頸或挫折時,一覺醒來便能恢復許多。除此之外,他保留許多粉絲送的禮物,以及粉絲對作品進行的二創,像是漫畫、同人小說等。「這些二創作品帶給我的感動是巨大的,因為知道他們是真的喜歡我的戲,然後分享他們的才華一起加入我創造的世界。」每當創作陷入逆風時,林孟寰就會拿出這些來自粉絲的支持,獲得繼續堅持下去的能量。

林孟寰高中時期就通過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徵選,出版過新詩與小說。

挑戰同溫層外的觀眾族

群關於未來目標,他認為現在娛樂選擇多,無論劇場或戲劇的競爭對手也隨之增加。在創作能量邁入成熟穩定之際,希望更大膽地挑戰同溫層外的族群。像是近期推出的科幻舞臺劇,就是與實況主和Youtuber合作,希望帶入不一樣的群眾。

受疫情影響,原定2021年7月在臺中國家歌劇院上演的新戲《熱帶天使》,延期至2022年6月。該戲改編自文學大師陳千武《活著回來》,作品對國族、自我認同、人性和性別議題進行多面向的探討,而明年正好是陳千武的百年冥誕,更顯非凡意義。屆時,歡迎大家一同來觀賞這部林孟寰醞釀20年之久,一段大時代小人物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

本文轉載自《文化臺中》,非經同意請勿轉載。